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595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本專題共有三篇專題論文,歐陽謙教授在其〈面容與感性:列維納斯的親近詩學〉一文中,提問了「善良如何可能?」這個問題。這個主題在此時此刻,呈顯了一個特別的重要性。透過戰爭的手段來解決人類遭遇的問題,善良還如何可能呢?歐陽教授在文中描述了列維納斯的觀點,他是這麼說的:「作為社會人,人的主體性首先是倫理的而非認知的。這種倫理的主體性就是無條件地為他者做出犧牲。他者在高處,自我在低處。自我必須回應他者的召喚,並接受他者教導和聽從他者的命令。我只有服從於他者才能成為真正的倫理主體,善良也才得以發生」。但是,這樣的倫理觀點對於戰爭的問題,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我想其中一個關鍵點在於回答,我們所面臨的「他者」究竟是什麼?在2023年10月7日開始至今仍未結束的以巴戰爭中,到底那個「他者」究竟所指為何?對於以色列人而言,那個「他者」不是巴勒斯坦人;對於巴勒斯坦人,那個「他者」也不是以色列人。那麼,那個臨顯於我們面前並且向我們訴說的那個人,他會是「他者」嗎?還是說,每一個人總在回應著某個「他者」,或許是自己的國家、或許是自己的民族、或許是自己的上帝、也或許是一個小小的個人。是否有著這樣的回應,這就表示了一種善良呢?另外,對於不在現場的我們,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話語,是不是就是那個「他者」呢?因為,我們就是被圍繞在這樣的「現場」中。在感性中找到的那個朝向「他者」的小小善良,這是我們不自覺就會發生的喜悅,也是我們在日常中獲得的人性驕傲。但這種善良是可以被引發的、可以被欺騙的、甚至可以是一種殘忍。或許,這樣的批評正是在面對倫理困境時產生的一種呼聲,在每一個倫理回答提出時,它轉化成對於這些回答的不滿,以及因無力回答逐漸朝向冷漠與絕望的過程。在每一次的過程中,都希望這不只是一次「善良如何可能?」問題的提出與回答而已。
除上述提到的歐陽謙教授的論文外,還有何佳瑞教授的〈感性的光輝:杜夫海納美感經驗現象學與美感教育〉及李科林教授的〈從觸發到情動:德勒茲對於胡塞爾感性理論的闡發〉兩篇專題論文。在專題書評部分,第一篇是李科林教授評方向紅教授編譯的《轉向中的現象學運動》,第二篇是李欣悅博士生評由劉懷玉等譯、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所著之《空間的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一般論著共收錄六篇論文:第一篇是張昭煒教授的〈作為《莊子》內篇旨趣的「攖寧」〉;第二篇是朱人求教授的〈朱子家哲學論綱〉;第三篇是王涵青教授的〈劉宗周引《易》詮釋《論語學案〉的方法論意識考察〉;第四篇是張子立研究員的〈牟宗三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即道德即宗教」說為例〉;第五篇是柳海濤教授的〈元宇宙:身心分離與身心融合〉;第六篇是張靖傑副教授的〈從「循名責實」到「深察名號」——論漢初名學的發展脈絡》。本期還收錄了一篇青年哲學和一篇一般書評,分別是馬珊珊博士生著〈羅浩「沉思實踐」視域中的《莊子》生命之思〉,以及蕭振聲教授評劉妮所著之《先秦儒家哲學中的情感》一書。
最後,感謝本期專題主編何佳瑞教授和李科林教授在主題籌劃及編輯工作的付出,感謝各篇論文及書評作者提供的寶貴論文。人文學術的進步非一人之工、也非一日之工。不僅要有良好的研究成員,優良的成果也要能夠共享,並且將之傳播於社會,進而增進社會的人文素養。最後,本刊編輯同仁共同的願望就是將這些成果,以最好的方式呈現給大家,感謝大家!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