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先秦心氣論述視野下的定靜工夫」專題,很榮幸邀請到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黃崇修教授擔任專題主編,策劃各篇精采之鴻文;誠如專題計畫書中所言,心氣兩者一直是儒學研究中既熟悉卻又欠缺基礎論述的概念。以其為熟悉,乃因先秦文本或多或少地皆討論到「定」或「靜」的概念;以其有所欠缺,則是因為從工夫實踐言,心氣關係之定位一直未獲得詳盡的闡明,故仍有必要合眾人之力,以心氣為探討指標,重新檢視定靜工夫的發展輪廓,此即本專號主要的研究動機。以下簡介本期各篇論文內容如次:
第一篇是黃崇修教授的〈心氣概念思維下孔子定靜工夫還原——以宋明儒者言說為視野〉,作者以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以及張載〈中正篇〉之言說為主軸,就「中正仁義而主靜」之實踐形式,試圖還原並建構出孔子定靜工夫之思維結構所在。第二篇則是拙作〈論孟子「心」與「氣」概念之哲學意涵〉,本文在歷經學界千錘百鍊的孟子心性論課題中透過比較氣論與心性論反思其利弊,再以「氣」統合吾「人」與「世界」的論述系統,試圖探討孟子文本中某些「無法被文字解釋」加以化約的隱微的存在之基礎。第三篇是李承律教授所撰〈《老子》「靜」觀念研究〉,本文從存在論、認識論、修養論與政治論角度展開其基礎論述,並透過「靜」所包含的「謙遜」、「容、公」等涵義,連結古典道家並闡釋其社會功能論。第四篇是林明照教授所撰〈論《莊子》的心、氣關係〉,作者首先區分「活動機制」與「修養層面」兩種心氣交涉範疇,以前者為後者基礎;其次,以心為修養論機制,以氣為交養機制,使心氣各安其位,使心能展現完善的倫理性而避免內在性的封閉。第五篇是郭梨華教授所撰〈論《老子》與《經法》的正靜功夫之異同〉,本文以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中之《經法》篇為中心,分析其與《老子》的異同,彰顯《經法》篇中所建構的正、靜、明、公等功夫之內涵。在專題書評部分,則由陳政揚教授評論楊儒賓先生的大作《儒門內的莊子》,本文首先扼要地陳述本書的學術貢獻、全書組織架構與研究進路,進而區分「莊子如何走入儒門」、「莊子如何開展儒門人文精神」與「莊子能否安於儒門」三部分評論本書,以完整的結構點評出本書之精華。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潘斌教授所撰〈清儒對《中庸》的遵從、辨疑及應用〉,本文觀察清儒如何有意識地避開朱熹《中庸章句》的影響,使《中庸》詮釋逐漸從理學回歸經學。第二篇是王慧宇研究員的〈早期來華耶穌會士建立耶儒對話的嘗試——以羅明堅「十誡∕祖傳天主十誡」為例〉的研究,作者以晚明首位在華定居的傳教士所譯「十誡」為文本分析對象,探討來華耶穌會士如何建立中西對話基礎、如何調整在華「適應策略」等問題。第三篇是申祖勝教授的〈清初理學對氣學的回應——陸世儀的「即氣是理」說及其對羅欽順「理氣為一物」論的評析〉,申教授透過彰顯陸世儀的「即氣是理」與「理之於氣,一而二,二而一」原則,定位陸氏不僅是一位述朱者,而更是朱子思想的發揚者或者說是異代重光者。第四篇是蔡智力教授的〈「反經」與「返經」之辨——經權關係詮釋史批評及《公羊傳》「權者反於經」本義重探〉,作者一方面對「反經」和「返經」兩派觀點加以重新檢視;另一方面檢討「返經說」,最終則以《公羊》為例,論證祭仲之被許為中權即在於他能返歸忠國生民之正經。第五篇是鄒嘯宇教授的〈胡五峰之外王學建構及其內在理路探析——兼論傳統儒學視域中的德、政關係問題〉,本文解析胡五峰的理念如何秉持「德業雙修,倫制共舉」的外王之道,既肯認德、政之別,亦注重二者的辯證融合,依此回應學界對宋明儒空談心性的批評。第六篇是謝遠筍教授的〈從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牟宗三政治哲學〉,本文以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對立為參照,從「自我」、「國家」、「中立性原則」三個方面,辨析牟宗三的政治哲學與社群主義、自由主義的異同。書評部分共有兩篇,第一篇由郝旭東教授評述馮棉先生所著《相干與衍推謂詞邏輯》一書,第二篇則由任祥偉教授點評王鳳才的《承認.正義.倫理——實踐哲學語境中的霍耐特政治倫理學》一書,兩位學者對其評論作品皆有深入淺出與細緻的分析。
本專號編輯期間適逢大暑氣候酷熱難耐,更能彰顯本期主題強調「定」與「靜」的重要性。專號的順利出刊,非常感謝專題主編與相關學者專家、審稿人的辛勞,也感謝編輯同仁的努力;希望各篇內容能豐富過去學界所較缺乏的對「定」、「靜」與「心氣關係之定位」等主題的研究成果,也期許透過對先秦儒道兩家的探討與宋明儒者言說的視野,使此傳統修養工夫理論的關鍵性課題能引起海內外更多研究者的充分關注,彰顯此主題之時代意義並豐富其新的內涵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