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604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九月 - 25 - 2024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曾子是儒家思想傳統與發展中的關鍵人物,上承孔子之教,下啟思孟學派,其哲學特徵有二,一是事親至孝,不但反對僅養父母以口體,更重視內心真誠奉養的養志觀念,故為孟子視為養親的典範;另一則是在道德工夫上踐仁,依仁而動,循事理之當然,以仁為己任,進而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即因其能守約慎獨又能全其志節,對儒家後學影響深遠,所以元明以後學者便尊其為「宗聖」。本期專論很榮幸能邀請吳進安與曾振宇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邀請此領域的專精學者,透過曾子孝論、君子精神、出土文獻研究,以及慎獨思想的形成,闡明其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下即簡述各篇要旨。
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曾振宇的〈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本文以愛是孝的普遍本質詮釋儒家「愛」的哲學,既闡述以愛釋敬與以愛釋孝的理論基礎,同時亦闡發諫君思想,並說明諫親成為君臣「相責以善」何以可能的理論資源。第二篇是鄭炳碩的〈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本文是從君子精神的內轉與外推的角度分析曾子的君子觀,然後將其與孟子重視內在心性論的角度,以及荀子側重於外在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君子觀進行比較。第三篇是韓星的〈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本文闡述從孔子至劉宗周的「慎獨」觀念史,分析慎獨觀念如何能統整本體與工夫,並透過「獨知」與「獨處」兩種意蘊促進社會的發展。第四篇是李銳的〈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本文先回顧上博簡《內豊》篇中有與《大戴禮記》中《曾子立孝》、《曾子事父母》等相近的章節,以及海昏侯墓的材料並結合戰國秦漢簡牘等出土文獻,討論《曾子》十篇的成書,並提出對曾子思想問題的新認識。第五篇是鄭濟洲與程雪蓮的〈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本文提出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智慧養老」、「資訊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三個方面的影響,反省「非在場」關懷、「便捷式」完成與孝道的「虛擬化」實踐等問題;同時,指出為何曾子孝本論理念,在此科技變遷時代仍具有超時空穩定性。在專題書評部分則由郭麗撰寫〈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一文,本文簡要闡明《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的特色內容,包含嚴謹的文獻整理規範、歷代注說特性,以及不同版本注釋義疏的成果,運用歷代典籍文獻完成《孝經》注說,彌補過去《孝經》典籍整理不足之缺憾。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秦際明的〈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本文闡述自戰國至漢代陰陽五行的發展,說明陰陽結構的不同比例與轉化表現為五行,即代表各種成毀善惡之性質,是為人倫的天道物理之基礎。同時,人性論可分為先天人性論與後天人性論兩種,陰陽五行人性論是一種後天人性論,強調善為人後天成就,具有特別的道德實踐意義。第二篇是文晗的〈用具、作品與面容——海德格爾與列維納斯論藝術作品的本源〉本文以海德格爾前後期哲學中對於用具和藝術作品的研究為對照,來檢討列維納斯在相應問題上的論述。本文主張在對用具的「合目的性—有用性」,藝術作品的「無目的性—無用性」以及對形式—質料模式的批判等問題上,列維納斯與海德格爾有十分相近的觀點;此外,列維納斯顛覆了海德格爾中性化的總體性結構,並打開了一個差異化的圖景。第三篇是鍾福強的〈《文子》易學思想:基於〈上德〉篇解易文本的探討〉,本文擬在陳鼓應的研究基礎上,考察《文子》基於黃老道家的立場在與儒家易學的思想對話中所構建的一套獨特的易學思想,並從〈上德〉解易文本的寫作年代、其文本結構所勾勒出解易的核心概念「天行」,以及兩種「陰陽」關係的分析,將文中潛藏的生機旨趣顯題化。第四篇是夏徽的〈普羅提諾的宇宙生成理論〉,本文說明古羅馬的普羅提諾作為新柏拉圖主義的開創者,如何以第一原則太一作為世界的第一本原,分析太一的「動能」和「雙重活動」特性,進而說明源自太一逐級向下生成各級存在的宇宙生成模式。第五篇是張程業的〈牟宗三與胡適的思想交涉新探——以兩者的戴震哲學詮釋為中心〉,本文以戴震哲學的詮釋為中心,分析了牟宗三與胡適的思想交涉,指出前者重視戴震哲學與中國哲學具有宇宙論上的連續性與價值上的一貫性,而後者用近代西方哲學觀念,將戴震思想詮釋為純粹方法性的科學認識論與科學唯物論,在此比較研究中體現了兩種哲學史觀與方法論的分歧與複雜對抗。
一般論著書評部分共兩篇,第一篇是傅羿超的〈書評:張自慧,《道德失範與文化救贖》——傳統倫理與現代性危機的交鋒〉,本文分析該書的撰稿動機在處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對「現代性危機」的關注,一方面評述道德失範問題何以產生,另一方面則闡明在傳統文化應如何繼承用力,同時亦對本書內容提出問題與反思。第二篇是郭永莉的〈書評:王治軍,《孟子與保羅生死倫理比較研究》——儒耶對話中的生死倫理視野〉,本文說明該書透過跨文化視野研究「生死倫理」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其次以孟子與保羅為例展示其生死倫理的分野與匯通,進而呈現出生死關懷的當代可能性。在青年哲學部分,本期刊出李東升的〈許敬庵與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辯探微〉,本文以許、周二人實證工夫與洞悟本體的立論取向之別為視角,重點疏解這一論辯中的心體、工夫、致良知宗旨等內容。
本期專題內容透過五篇專論與一篇書評,闡述曾子哲學當代詮釋的新成果;一般論著則包含東西方哲學,包含傳統哲學中的五行說、文子易學、與九諦九解等議題,以及海德格爾與列維納斯論藝術作品的本源、普羅提諾的宇宙生成理論等。這些主題都說明了當今學者們的共同關心目標,及其關切新世紀文明發展的方向,這些探討都可以作為未來東西對話的理論基礎。在開學之際撰寫編後語,時間上感覺有些倉促,但這些論文與議題非常的具有時代意義,也希望能喚起更多讀者的注意。最後,非常感謝撰稿者、審查人、以及編輯部同仁的大力協助;也祝福讀者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平安健康,展卷愉快!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