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本期專題主題為《多維視野中的現象學研究專題》,由黎建球教授與張偉教授共同主編,在專題的部分共收錄有四篇專題論文及一篇專題書評。 第一篇專題論文是張偉教授的〈「愛的秩序」與「心的邏輯」 ——從奧古斯丁、巴斯卡到舍勒的「西方心學」疏論 〉,第二篇是鄭辟瑞教授的〈感知中的「立義內容—立義」範式與所予的神話〉,第三篇是王鴻赫教授的〈利普斯的代入感理論及其困境〉,最後一篇是陳文祥教授的〈危機與超越:論胡塞爾之發現與郎尼根之方法〉,專題書評由李明陽先生對張任之的《心性與體知:從現象學到儒家》 進行評論。如何進行多維視野的考察,在張偉教授的導言中,認為漢語圈對現象學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維度:(1) 對現象學文獻與歷史做探本清源的梳理;(2) 對現象學方法和論題的反思與檢討;(3) 面向時代和未來的現象學新發展。我認為這三個維度同時標記出在漢語圈現象學研究歷經的認識、反省與開創三階段,這三個階段既是在時間進程中的一種合理出現,也述說了當代研究者在關懷面向上及研究工作上的多維度性。建議讀者可在此三維度的基礎上,品味本期的專題論文。或者說,對於當代的哲學研究者,無論是東方哲學或西方哲學的研究者,都值得參考。
一般論著部分共收錄七篇論文,第一篇是周午鵬教授的〈如何理解笛卡爾哲學中的兩種道德:Morale par Provision 與 Morale Parfaite〉, 文中周教授嘗試說明笛卡爾這兩種倫理學的分類並非在於將其中之一當成目的,另一種當成手段,而是它們分別有其獨立性與自身之目的,但卻有相互闡釋之關係。第二篇是董波教授之〈亞里斯多德《勸勉》的文本重構與哲學價值〉,董教授一方面將亞里斯多德《勸勉》一書重構的現況、方法、體例等進行闡述,另一方面也反省了這個工作在理解亞里斯多德哲學所帶來的價值。田書峰教授的〈亞里斯多德對幸福的一致性理解〉 將亞里斯多德講論幸福區分為兩種不同語境,田教授認為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獨斷論與包容論這兩種解釋的爭論焦點與癥結之所在,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構建亞里斯多德對幸福的一種一致性的理解。黃岺嵐教授以〈由海德格的「時間」概念談醫病共享決策〉為題, 他以海德格的「時間」概念解析為進路,關注了現行在醫病關係中的「醫病共享決策」的困難,即如何在醫病不對等中如何達到真正的「共享」。第五篇是由陳兵教授與白宗軍博士候選人合著的〈小乘佛法的「自我」觀念及其德性基礎意義〉,文中論述了小乘佛法在「無我」論的基礎上,認為「自我」並無常性与實體性。但「自我」以「無我」為本質屬性,「無我」並非斷滅虛無,而是淨化了的心靈,並且在此意義上,「無我」是德性的基礎。 第六篇論文是劉訓茜教授的〈五四時期「新青年叢書」對羅素著作的譯介 ——以《哲學問題》與《到自由之路》為例 〉,本文引領讀者重新回到了五四時期,羅素思想的傳播情形並考察其思想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一篇是徐國明教授的〈朱子論「仁」「恕」之別—— 環繞《論語》「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章展開的分析 〉,本文首先對《論語》「我不欲人之加諸於我也」的篇章進行文本解析並闡明朱子的觀點,其次聚焦於「仁」與「恕」之間的關聯性說明,最後對照於明道對「仁」與「恕」的區別,嘗試深化對朱子觀點的理解。
最後,再次感謝本期的專題主編黎建球教授與張偉教授以及各篇論文及書評的學者專家,他們不吝貢獻他們的智慧,並能共同豐富《哲學與文化月刊》這個屬於大家的學術園地。本刊將繼續秉持著服務的精神及嚴格的學術專業,與大家一起努力耕耘這塊園地。
558期 編後語
On 十一月 - 30 - 2020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