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當代社會的人們已不可逆轉地必須正視多元化的世界,從語言、哲學、文化、藝術、教育、價值觀、階級意識、政治社會型態等等,任何想像得到領域皆然——當然宗教信仰亦不可能例外,甚至很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多元體認:言其重要性在於宗教真實地觸及了意義的核心乃至於生命旨歸的問題;而言其多元性,則在於不同信仰傳統確確實實地影響了無數地由普遍理性轉向信仰的人們。早在上世紀中,天主教神學家就已先知性地倡議了「無名的基督徒」的觀念,幾十年來亦啟發了無數的學人。但如果缺少細膩審度,在同樣的概念之下,若有人主張無名的佛教徒、伊斯蘭教徒或道教徒等,似乎也就不易拒絕。否則再多的尊重多元他者,似乎仍會在一元的上位概念下成為言不由衷的陪襯。
當然,如此這般的問題在每一個多元性中或多或少皆可能發生,即多元化的結果是承認某種相對主義?抑或是期待在滙聚中得到某種統一。我們看到在愈具體的多元化系統,(如科學知識)得到統一愈是可能,但在愈超越的系統(如宗教信仰)則愈加困難。是以對於後者,或許我們必須承認交談與對話則仍是最為可行的方向;當然,不必諱言地交談的終極的目標還是在尋求共識。
本期的專題就是試圖面對這樣的重要但也不易的主題——名為「多元他者中一神信仰的諮商輔導」——展開精彩的討論。由知名學者黎建球教授與蘇嫈雰研究員共同主編。作為編後語,仍應在此寄以數語,以為簡介。
第一篇論文為專題主編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黎建球所撰之〈身心靈整合的躍昇〉一文,本文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繼而討論西方哲學對靈魂的見解,最後探討基督宗教的身心靈整合的位格思想。斷言人之理智肖似終極存有之理據,而使整合的躍昇成為可能。第二篇論文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潘天群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春瑰二位共同撰稿,其題名為〈哲學踐行的對象與方法之反思〉。其文認為檢視人的意義架構對哲學實踐至關重要。而中國的行動哲學尤其能補足西方式的語言辯析方法。
第三篇論文為衛理神學研究院教授林瑜琳所著之〈三一原型宗教交談:產生連結並展現亮光〉,作者以神學上三位一體之論點,切入現今宗教多元的世界,主張同在一個創造之下的人類擁有共通的交談基礎,並以聖經記載為證,領引對話與盼望。第四篇論文為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許鶴齡所著之〈試依《華嚴經》建構生命境遇的哲學諮商與靈性關懷模式〉,作者以佛教《華嚴經》對煩惱、疾病及生命臨終的教導,作為指導當代哲學諮商面對不幸處遇的應對方向並提供靈性陪伴之指引。
第五篇論文為同為專題主編之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蘇嫈雰研究員所撰之〈儒釋耶的交談:以韓愈〈論佛骨表〉和夏大常〈泡製闢妄闢〉為例〉,作者以韓愈與夏大常二位哲人為例,嘗試勾勒中華文化儒釋耶對話的先例以及對當代哲學諮商的啟發。專題的最後,由輔仁大學哲學系陳靜姿博士生所評述之《哲學與諮商論文集》一書,本書由黎建球教授所著,內容詳實、值得一讀。
當然,除了專題外,本期月刊應收錄數篇不同主題的研究論文,分別是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陸敬忠教授所著之〈黑格爾辯證法生成史:耶拿時期之體系性轉向至絕對精神〉、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陳慶超所撰之〈亞里斯多德女性觀的當代論爭與證據補遺〉、浙江大學哲學系「百人計畫」研究員白惠仁所撰之“Knowledge Justice and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知識正義與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敬峰所著之〈尋求道德秩序的重建:晚明大儒馮從吾的「講學」情結〉、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研究員劉鑫所著之〈柏拉圖如何在《巴門尼德篇》第一部分展示早中期「理念論」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案〉、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白輝洪所著之〈荀子人性論中的分與合〉等專門著作,一併推薦於讀者諸君。
551期 編後語
On 四月 - 13 - 2020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