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主編 尤煌傑
今年暑假最熱門的科學話題是什麼呢?如果你還不知道就太遜了。在你還沒有被別人識破你的無知之前,偷偷告訴你,這個話題就是地球的夥伴「火星」。今年八月是火星最接近地球的時機,根據比利時天文計算專家梅悟斯(Jean Meeus)計算西元一八五○年前後共二百萬年的地球與火星軌道後,發現二○○三年的火星衝,火地距離僅0.37272AU(AU即代表天文單位,表示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七萬年來最近的一次。下一次如此靠近將在2287年,距離是0.37225AU。由於這個千載難逢的天文演出,全球各天文研究單位莫不把研究焦點集中在對火星的研究上,歐美日各國均有各式各樣的探測火星計畫,所發射的無人太空船絡繹不絕於地球與火星之間。火星是軌道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它那火紅的形象,始終讓地球上的人們驚奇、懷疑、恐懼,百思不得其解。
各位讀者諸君,您或許不覺得天文景象與人文科學有何關係,但是這絕對不是健全的想法。我們經常因為過度聚焦於自身利害關係的事物上,而忘記了週遭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我們也因此而漠不關心其他學術圈所正在面對的課題,更別說距離我們時間、空間都很遙遠的古代國度,曾經發生過什麼了不起的思想觀念。但是,如果您想要做一個整全的人文學者,要能夠全盤掌握所有人文思想觀念與科學發展觀念,並進而融會貫通,那麼您就不能拒絕任何一個向度所提出的訊息與觀念。像兩漢哲學就是一個屬於這個廣闊學術範疇所不可忽視的領域,今日我們對它的研究絕非僅限於文字訓詁考定的工作,它仍然有一個具備相當生命力的方式融貫在我們的生活世界當中,有待我們去發掘它的時代新義。
本期專題「兩漢哲學專題」,我們從這個時代所涉及的思想內容,就可以發現宇宙觀是一個溝通天人之際的重要關鍵。今日的傳統醫學療法、農曆節氣、環境景觀設計等等都還受到源自漢代的影響,而這些觀念的總源頭就是漢代的宇宙觀,這是一個值得重新予以評價的哲學領域。本期專題文章包括七篇專題論文,三篇專題書評。撰稿學者包含兩岸學者。撰稿範圍,在思想家方面,集中於對董仲舒思想的發揮,計有葉海煙教授、杜保瑞教授、孫長祥教授,分別就哲學觀念的統一、政治哲學和宇宙論的相關性,以及董氏春秋公羊學的意涵發表研究成果。其次,在典籍研究上,有張德文教授對《樂記》的「美育思想」研究,陳福濱教授對《老子指歸》的「道」思想探究,李增教授對河上公注《老子》的析義。最後,吳志鴻博士的宇宙論研究,則是一個對兩漢時期宇宙論思想的綜合研究。在專題書評方面,我們分別邀請郭梨華教授與陳德興、潘玉愛兩位博士生,分別就徐復觀、陳福濱、鄭萬耕等人的專著予以評介,以幫助讀者諸君在這個領域上的延伸閱讀。以上各篇的詳細特色,在本期專題主編陳福濱教授的〈專題導言〉中也有詳述,但是最好的部分還是留待讀者諸君對各篇文章的細細咀嚼。
本期的一般論著,分別刊載了任教於輔仁大學中文系張銀樹教授所撰〈評析《呂氏春秋》的全生之道〉,以及任教於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黃信二博士的〈論陽明「致良知」哲學之基礎〉。在張教授的論文中指出:「全天」就是「全生」;「全生」不是僅僅指君王在乎自身而已,而是要關心到天下百姓的生存問題。一個足以完成「天生人養」的物質生活觀念與態度,適度節制生理慾望活動,共同完成了《呂氏春秋》的全生之道。在黃博士的論文中,從兩個階段來處理問題。第一階段:指出王學主要精神與實踐動力,並析論研究致良知學之方法與進路;第二階段:從《中庸》的觀點解釋「致良知教之精神」,論證並評估以《中庸》觀點詮釋陽明哲學之功能與價值。
本期值得再向讀者推介的特點在於,本期的「哲學問題大家談」改變以往在網路上進行民調和蒐集民意的形式,改採座談會的形式來呈現。本次座談的主題是「兩漢思想與中國文化」,由陳福濱教授與吳志鴻博士,以及陳德興、黃玉麟兩位博士生共同交談的記錄。我們可以從這次座談紀實看出來,兩漢思想在各種傳統民間生活的向度上發揮深刻的影響力。在閱讀這次座談紀實的過程中,讀者們可以感受到交談過程中觀念的轉變,體會到思想觀念的前進與整合,終於體會到漢代宇宙觀對於中國人後來的各種生活面向之無所不在的影響力。
最後,要向本刊讀者說明的是,本期的「學界消息」也悄悄地在轉型當中。這個專欄之下有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學術活動簡訊,另一部分是專題報導。專題報導的目的是希望能藉著各種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幫助讀者對於哲學界的發展有一種指標性的參考,並了解目前學術界發展的大趨勢或新方向。本期的專題是熱門的網路話題,希望大家會喜歡並感興趣。祝大家閱讀愉快。
Page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