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546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十一月 - 15 - 2019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轉瞬之間,可敬的沈清松教授之逝世已屆一年,其令人懷念的大家風釆依舊迴盪在學界與校園中,其嚴密與寬宏的思想依舊生活在學者的著作中。
幾十年來特別在台灣,很難找到一個有志於哲學的學生沒有聽過先生的大名,我們也很難相信有幾個哲學研究者的書架上沒有至少一二本先生的著作。而當其影響力觸及歐美及中國大陸時,沈清松教授這幾個字轉變成當代華人而非台灣所能獨佔的資產。當然,這代表的不是一種失落;相反的我們很樂意看到這個世界的沈清松教授,並且以此為榮。
也正因為如此,當先生離開我們時我們除了感到至為遺憾外,同時也存留一些盼望。因為一方面,華人的哲學與文化的圖畫中,還有一大塊留待先生以其智慧的頂峰回到家鄉把它填滿色彩,而這對中西哲學、神學與宗教的對話都會發生巨大的貢獻。但在另一方面,就像我們熟知的中世紀的綜合者那樣,現世的年歲掩蓋不了其永恆的光華,反而可以證明其思想的歷久彌新。現在,畫布上的色彩只有留待那些受益於先生大作的學者與學生,承繼著先生的為學精神,將其塗抹的更為繽紛,好紀念先生。
為了這個目的,哲學與文化月刊徵集了諸位學者專家連聯合昔日受業於先生而今亦茁壯於學界之青年碩彥,依據了更早以前為紀念先生所舉辦研討會之論文,分別撰述先生之學說思想、德風懿行、乃至於開基立宗的學派建構。我們很榮幸卻很難愉快地編輯了此次的專題。
這些作者與題目分別是: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黎建球教授,其題目為〈天主教的愛與融合——紀念沈清松教授七秩冥誕〉、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陳德光教授,其題目為〈沈清松教授對天主教思想本位化的貢獻——追述與懇談〉、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劉千美教授,其以〈慷慨外推與多元他者:沈清松與中華新士林哲學〉為題闡述先生之卓越建構。
而後有輔仁大學哲學系潘小慧教授,其題名為〈德行、多元他者與慷慨——沈清松的倫理學論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何佳瑞副研究員,題目為〈我在多元他者中?多元他者在我中?從士林哲學、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觀點探討外推(strangification)理論對封閉主體性的克服〉、輔仁大學哲學系周明泉副教授之〈論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的關係存有學之轉向:以沈清松的天主教社會哲學為例〉、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周曉瑩副教授,題為〈論臺灣新士林哲學對中西哲學會通的探索——以沈清松教授的「跨文化哲學」建構的策略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鄧元尉〈沈清松的多元他者與列維納斯的第三者之對比〉,以及最後則有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李彥儀所著之〈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視域中的「宗教交談」論述——以沈清松先生「相互外推」模式為核心的展開〉一文。
除了論文外,本專輯還收錄李彥儀教授與西南大學哲學系高秀昌教授寫就的二篇書評,以及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哲學、人文文化研究所李善慶教授所著之〈朝鮮儒學關於朱熹《易學啟蒙》的理解——以退溪學派和栗谷學派的《易學啟蒙》太極論為中心〉一文。
就像許多本專題的作者所提到的,我們謹以此專輯紀念敬愛的沈清松教授,並朝高天默禱。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