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529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六月 - 7 - 2018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現階段的社會有著許多令人難解的問題,這種因擾雖不屬於過去,但可能關係未來。因此,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要能夠符合現在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慮對未來的影響。即使這些困擾不屬於過去,它們與過去卻有緊密的關聯,如果現在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積累出的結果。那麼,要把握一複雜事物,就得要仔細考察它的過去,若這種考察得要是關於事實的,而事實不只是發生的事,它還常常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對過去的追溯就無法在免除對現在的關注下進行。只是,在這樣的理由下,「現在」就是或足以是衡量「過去」的尺度嗎?或許,擁有話語權的從來就是「現在」,儘管在不同的形式下,「過去」也受到了捍衛,但這種捍衛也是偶然的,也是「現在」的某一個部分在行使它的話語權,這是屬於「現在」的內部活動,即使以「過去」為焦點。以這樣來看,「過去」那個曾經發生過的事,曾經是屬於某個時代的事實。到了現在,「過去」的事實要作為事實,只能是屬於「現在」的事實。因此,或許以「現在」事實衡量那曾發生過的屬於「過去」的事實是否恰當的問題,就不再是重要問題。但是,問題卻轉變成,「現在」是否是或足以是衡量自身的標準。但若「現在」的事實攸關未來,那麼未來似乎也有著某種話語權。雖然並不存在有「未來」的事實,但是在每一個上一秒的「未來」的事實,其實就是「現在」的事實。若「未來」在這種意義上重要,那麼有著更多的下一秒的,是否就比起擁有較少的,更能夠是自身衡量自身的標準。也就是年輕的世代比起中年或老年世代更是衡量「現在」的標準嗎?或許,這種比較性的、區分性的說法並不恰當,它只會使得問題更加難解,但這難道不是對現況的一種事實描述嗎?或者賦予「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公平的地位,甚至更加看重它們之間彼此不可缺的連續關係,比起不斷地區分它們對於解決現代社會的衝突更有利,但如果我們重視的是現況,這樣的公平又如何可能呢?簡單來說,「過去」的已然過去,它的重要性總可以在任何的理由下被改變。「現在」是關注的核心,但它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未來」。
以上的思考實引發自黃藿教授提到的杜威的「發生學方法」,或許那看似小小的一點,但卻蘊涵著許多的思想能量在其中。也可以看出杜威的思想對我們所擁有的默然影響。本專題《杜威的哲學與教育思想:《民主與教育》一書出版百周年紀念專題》共收錄了六篇專題論文、一篇專題書評以及四篇一般論文。盼讀者共饗之。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