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528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六月 - 7 - 2018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很榮幸能邀請曾春海、王中江教授主編「新文化運動的多元性與多元審視」專題,出刊之際適逢五四紀念日亦使本專號別具意義。五四不僅關涉政治,一如林毓生所言,其精神更象徵一種知識份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而此使命又與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密不可分;此運動既涉及傳統文化如何接受西方,又包含面對西方時,吾人如何重新闡釋古典中國的文化。
在專題論文部分,第一篇是張寶明教授的〈人文與啟蒙的張力:多元視野下的新文化運動——《學衡》與《新青年》「人」之互證〉,本文從歷史與文化的語境,評析《學衡》及以啟蒙理念的《新青年》,兩派學人面對西方文化衝擊下所做出的不同回應。第二篇是王中江教授的〈「多元宗教觀」——新文化運動「多元性」的一個論域〉,本文整理出各家在新文化運動對於宗教的不同論調,企圖在科學與宗教間的論辯中提煉出各種分類,同時也對新文化運動時期以不同方式傳播宗教的差異觀點進行闡述。第三篇是曾春海教授的〈殷海光對五四自由精神之繼承與發展〉,本文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百周年進行回顧,特別是對1949年後在臺灣和港臺持續性評論中國文化具代表性學者,諸如殷海光和當代新儒家等具反差性的觀點,試圖做一對比性的反思和評論。第四篇是吳根友教授〈陳獨秀的「新道德」及其得失斠評〉,本文從三個層次論述陳獨秀的「新道德」,並對其社會改造運動的思想加以統整性的分析。第五篇是杜保瑞教授的〈對胡適論禪宗之評析〉,本文討論胡適以禪宗史觀點所確立的神會之地位,評析其「楞伽宗是漸教之路,而《金剛經》是頓悟之路」,對胡適觀點的偏歧處提出反思。專題書評部分,則提供皮迷迷與郝穎婷兩篇文章,分別就王汎森的《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與許紀霖的《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兩書進行簡介與評論。
本期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安載晧的〈花潭徐敬德之氣學「時中」論淺析〉,本文探討論花潭敬德的儒學思想,分析其心性論與氣學體系為何難以解釋現象世界的惡及其形上根源。第二篇是高在錫的〈朱子聖學實現工夫的特性研究——以內聖修養的修己工夫為主〉,本文論述了朱子如何透過存養明德而完成道德的人格,和外王的治人所成之聖學目標。第三篇是劉光順的〈從混沌到顯明:王陽明心外無物新解〉,本文對人的認知由寂到感兩種狀態,對陽明在南鎮觀花的公案提出新的見解。第四篇是石慧瑩的〈環境正義理念的發展脈絡〉本文澄清「生態正義」與「環境正義」概念,探討對自然行正義的「生態正義」的合理性;並探討環境議題做為正義論域的擴展行動究竟是一項語詞誤用或是正義理念在概念史上一次成功的演化。第五篇是金毓瑋的〈婚姻的真義——以基督之愛的結合〉,本文透過教宗《愛的喜樂》勸諭,重新檢視天主教對教徒離婚後再婚之重大議題。
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謝,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努力。也期待本專號主題對西方文化重新闡釋和復興中國文化的運動能喚起學界注意,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定位能有更多的省思與探討。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