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主編 尤煌傑
根據亞里斯多德與多瑪斯哲學的傳統,在人類理性認知活動的過程上,我們的認識作用開始於經驗,完成於判斷。知覺經驗是一個對於實存界的具體而個別的感知活動。理性的概念作用則是對這個感知活動的形象予以普遍化提取的加工活動,傳統上稱之為抽象作用。但是具體而個別的知覺經驗與普遍而抽象的概念,兩者實在差距太大了。在知覺經驗與概念之間,插入想像或印象,作為兩者的中介者。一方面具有個別性,一方面也帶有形式的特徵。在這個中介的階段上,使得抽象作用有其發揮作用的基礎。能產生想像(image)的能力稱之為想像力(imagination)。想像力在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擴充而言,想像力不只是藝術創作活動的能力(把已知的不同物象予以創新的組合);它也可以指出科學發現的創見(在經過某些研究對象的資料累積達飽滿程度後,產生破解問體的方案)。還有,在認識過程上,用來解說過去知覺印象的再現。因為想像力的多種面貌,使得人類的科學活動、藝術活動以及倫理活動,都有想像力參與的地方。不過,所有人類的諸般活動,都必先以認知活動為出發點,才能進行其他的知性活動或情意活動。基於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了解到,想像力的活動雖不是各種活動的最高歸趨,但卻是不可或缺的中介性環節。在本期的專題論文中就可以看出這些透過想像力的研究,所展現的多元面貌。
本期專題「想像與自然」,邀請黃冠閔教授擔任專題主編,提供以下六篇專題
論文:黃冠閔譯,John Sallis著(Boston College, Frederick J. Adelman Professor of Philosophy):〈想像的挪出空間以及自然中的元素性物〉;Jean-Jacques Wunenburger (Professeur de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 “L’imagination comme dévoilement de la nature”,黃冠閔譯:〈揭露自然的想像力〉;Yolaine Escande(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指導/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語與研究所教授):〈自然與意境:論中國古典山水景觀的興發〉;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由「時間與敘事」看影像之褶的開展〉;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助研究員/政大哲學系副教授):〈生動性:想像力與自然場所〉。
本期一般論著有以下兩篇:沈毅(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困境的解脫——對死亡的日常策略及其意義〉;鄭維亮(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神學大全》:天主聖化的人類歷程〉。
以上簡述本期各篇論文之緣起,敬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形神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