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60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九月 - 30 - 2012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多數人聽過「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這句話,但並不是很多人仔細地深究其中涵義。事實上,在社會中,人們勞動、生活、並承擔義務,並與整體社會訂定契約,讓渡某些自然權力與個人資源,以便在社會中、在政治上、在教育與經濟制度中,取得平等的立足點、相同的機會與保障。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建構了一套可以運作、累積經驗與可能朝向完善的人類社會,這說明人的社會性範圍已經擴大到整個地球村。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都是極其有限的存在,所以人類建立的社會也不會完美,社會上的不公平待遇、經濟條件的落差、政治意見的分歧、族群間的衝突、國家民族間的不信任,都會造成社會運作不良、經濟制度的崩潰、政治上的革命與國際的戰爭等等,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家的衰微,使原本相互依存的社會,反過來成為人民最大的負擔。
人類社會的二重性,並不是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近代意義的社會從十七世紀啟蒙運動開始,經歷過資本主社會,強調自由放任的經濟體制,造就了無與倫比的財富,卻也深化了階級的刻痕;正如某些洞見,資本主義在其胚胎中滋養著革命的種子,二十世紀初期驚天動地的社會主義運動,標識著人們追求更好社會的決心與期待,但我們也看到,這樣的社會運動,距離真正成功似乎還滿遙遠的。
現在,如果要問有沒有一個更好的理念來營造完善或整全的社會,或許更應該問二者到底缺少了什麼特質而以致於如此,這時一個一直存在但仍是新的聲音或許就有機會出現,那就是基督宗教(更好說天主教)的社會理念,那是個人擴張主義所漠視與集體主義所忽略的一塊領地,但卻是一個以人性尊嚴為本,關懷弱勢、承認自己極其有限並以更高視野來關照人類社會的整全思想。我們認為,如果在社會的建構,不管是在思想或實務上,讓天主教理中豐富的社會理論介入,將會對整體社會產生很大的化學變化,而且是良善的變化。
編輯部很榮幸邀請楊世雄教授為本期專題主編,楊教授現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主任,為臺灣專研天主教社會領域的專家,在其主持下本期專題共收錄七篇論文,包括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趙建敏發表了〈天主教社會教義(理論)的範疇界定〉一文,文中斷言,天主教社會教義為一種倫理神學理論,強調人類的不斷關懷。輔仁大學法學院雷敦龢副教授(Edmund Ryden S.J.)以英文所撰寫的“Human Rights, Theology, and Natural Law”(〈人權、神學與自然法〉)一文,文中挑戰學界對自然法的偏見,並強調以士林哲學傳統為基礎的自然法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楊世雄教授所著之〈天主教社會理論的社會正義觀〉,則將天主教社會理論中的社會正義概念的發展,做了詳細的解析。而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講師韋薇所著〈天主教的勞動理論〉一文,則以天主教的勞動理論回應了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所衍生勞動問題,並肯定天主教的勞動理論的寬廣及超越視野。而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莊慶信教授所著〈天主教社會思想中的生態關懷〉,討論了天主教社會思想中有關生態議題的論述,並評析其智慧與啟發。接著是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周明泉所著之〈論John Finnis的新自然法理論與天主教社會理論融通之可能性〉,文中針對Finnis的新自然法理論展開討論,期以建構基督宗教社會理論之基礎。最後陝西天主教神哲學院教務長李景璽所著〈約瑟夫.霍福納的基督宗教社會學〉一文,則描繪了霍福納樞機主教(Kardinal Joseph Höffner)對教會與宗教社會學的貢獻,並推崇其思想之啟發性。
除了這七篇傑出的論文外,在本期專題中還收錄了周明泉博士所撰之針對Joseph Kardinal Höffner的大作Christliche Gesellschaftslehre,展開有意義的導讀;以及楊世雄教授著所撰之書評,其針對勞舍爾編輯之:Handbuch der Katholischen Soziallehre一書有著深入評介。相信這二篇書評對於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將是另一個重要的提示。
人們對天主教哲學常有某些固定看法,而本專題從社會思想的領域切入卻讓人大有清新之感,相信這不只是編輯部的觀察而已,讀者諸君可以自己證明這一點。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