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33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本刊前發行人羅光教授,在其所著《中國哲學思想史》裡提到:

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為一個很長久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儒家的思想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雖然在形式上成為一尊,實際上則失去了統治民間思想和生活的權威。道家則有一種畸形的發展而成為道教,佛教由印度傳入,驟然得勢,幾乎掌握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且進入思想界。在這個長時間裡,兩漢和唐朝為治平的天下,中間的魏晉南北朝,則為戰爭連續的時代,思想的發展,有點像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的狀態,卻又沒有春秋戰國的偉大思想家。(《羅光全書.冊七》,頁1。)

這一段話對於魏晉南北朝的學術狀況,做了某一種面向的側寫,也讓我們對於這一時期的思想發展有一種對比的了解。羅教授又說:

魏晉南北朝的思想稱為「玄學」,號為「清談」。何晏、阮籍、嵇康為著名的學者。……清談玄學的內容,在初期為老莊的玄理,談論有無,以體無而後用大;討論才性,有同、異、離、合四種主張,名為四本論;討論有無,有崇有和貴無兩派;嵇康又有言不盡意論。清談的最初主題,在於品評人物,魏晉清談也常運用這類題材,現存的《世說新語》,保留了這類清談的資料。(同前揭書,頁10-11。)

雖然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想發展,處於兩個相對較為穩定的統一王朝之間,相較而言,缺乏統一而穩固的學術主流思想;但是,在這個充滿戰亂與不安的時代裡,卻也處處出現令人激賞的話語、機鋒,儒、釋、道三家各有擁護者,在形上玄理的思辯和審美鑑賞的感性直覺上,提出氣韻生動的表現手法,可算是一個頗有審美意味的時代,對於後代的藝術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期專題「竹林玄學專題」邀請蔡忠道(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有以下五篇專題論文:李美燕(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竹林七賢的交遊及其友誼觀〉;李玲珠(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阮籍、嵇康生死意識的底蘊與轉折〉;黃潔莉(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阮籍〈樂論〉思想釐析〉;蔡忠道:〈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倫理價值的追求〉。專題書評有以下兩篇:張晏青(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書評:康中乾:《魏晉玄學》〉;邱建榮(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生):〈書評:劉蓉:《漢魏名士研究》〉。

本期一般論著有以下兩篇:曾慶豹(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批判理論的效果歷史──法蘭克福學派在台灣的接受史〉;尤昭良(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杜象藝術與柏格森哲學〉。另,青年哲學一篇:王真諦(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王充頌漢的目的及方法析論〉。

以上簡述本期大意,敬頌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