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南朝時期著名的文論家劉勰在他所著的《文心雕龍.神思》提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然後使懸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劉勰在前引文章裡,描述了文人在創作文章之先的心理狀態以及在達到下筆書寫之前的準備工夫。他一方面吸收修養工夫論裡的「虛靜」工夫,藉以排除影響思慮清純的雜念;另一方面則吸收各種學問,鍛鍊思辨能力和修辭技巧;然後在澄靜的意識中看見所要創作的意象,隨後才落筆寫成。在劉勰的文學思想中已經把藝術家個人的修養工夫,對藝術對象的掌握,以及藝術作品的規律性這三者都加以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個理論對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而言已是一個高峰的成就。但是對於當代的文藝思想而言,除了藝術家單獨的提升與努力之外,藝術活動的場域擴大到所有人類活動的每個角落,更進一步推動藝術與人類生活的緊密關係。文藝家也得面對如同哲學家一樣的自我懷疑和自我肯定的一連串問題。這是古人所還沒有想到的問題,但是對於現代哲學或現代美學而言,卻是極為重要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方向也觸及到本期的專題方向。
本期專題「自我認同、美學與詮釋專題」由劉千美教授與幽蘭教授共同擔任專題主編,共收錄以下七篇專題論文:劉千美譯,薛佛(Jean-Marie Schaeffer)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指導、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自我認同的哲學問題〉;Jean-Marie Schaeffer (Directeur de Recherche au CNRS & Directeur d’études à l’EHESS, Paris, France),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 of Human Identity”;趙茂林譯,賽頌雅(Sonia Sedivy)著(多倫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本與意義──維根斯坦論詮釋〉;羅善(Philippe Roussin)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指導、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教授):〈藝術作品的獨立自主性和文藝價值的極限:以路易.費迪南.賽林(Louis-Ferdinand Celine)為例的研429究〉;何乏筆(Fabian Heubel)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思〉;孫廣仁(Graham Sanders)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副教授):“Out With It! Torture and the Aesthetics of Narrative in Chinese Vernacular Stories”(嚴刑逼供與真相告白:擬話本小說中的酷刑與敘事美學);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差異與認同:當代中國散文書寫的一個美學閱讀〉。本期專題書評為:幽蘭(Yolaine Escande)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指導、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教授):程艾蘭(Anne Cheng):《當代中國思想》(La pensée en Chine aujourd’hui)。
本期一般論著為:鄧曦澤(四川大學政治學院講師):〈親情:家庭責任制成功的關鍵及其啟示〉。青年哲學作品為:吳倩(南開大學哲學系博士生):〈羅光的儒家超越問題思想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