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28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我為什麼要研讀哲學?這是從研讀西方哲學的角度所要發出的問題。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這是從研讀中國哲學的角度所要發出的問題。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自辯〉一文中提到:「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文天祥在他的衣帶上寫下〈自贊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近世中國哲學的詮釋者也不斷地強調聖人之學與生命意義的密切關聯,例如羅光的「生命哲學」,牟宗三也主張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學問」。近代西方哲學,尤其是以存在主義哲學為首的思想脈絡,不斷強調人的存在意義。甚至在心理諮商也借助於存在主義的觀念,發展出意義治療的方法,這是心理學向哲學借鏡的事例。

綜合而言,我們可以說無論中外哲學,在其主流思想上,都把研究哲學的基本價值貞定在解決人生意義的課題上。在西洋哲學裡只有少數哲學主張,要把哲學變成一門如同數學一般精確的客觀科學,但是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王陽明曾經自勵「格竹」七日終於失敗。這些失敗的例子,究其原因不在於自然科學本身,而在於不分哲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屬性。雖說哲學的研究對象遍及萬事萬物,但是最終都能和人生的意義銜接上。也因為如此,所以孔子有「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之言,這正是對哲學思想有所體悟所發出之言論。所以說,研讀哲學的人可以成為一個智者、仁者、勇者,因為他在面對所有人生考驗的關頭,都可以找到解釋的原因,因而可以做出正確的行動,不僅可用來幫助自己,也可以透過開示他人而產生助人的效果。哲學的這個特性自古已然,邇來則經過西方學者刻意蒐集整理,發展成「哲學諮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或所謂「臨床哲學」(clinical philosophy)、「人文療癒」、「人文臨床」等等嶄新的面貌出現。這個新趨向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本於傳統的哲學精神,透過有系統的整理,整合所有人文學科的方法與材料,達成整全的助人之功效。

最近本地哲學界有些不明這個道理的朋友,誤以為哲學諮商要把哲學帶向心理諮商的方向,憂心如此將使哲學喪失自我的純粹性,而持反對立場。我們以為,本於哲學愛智的精神,應從開放性的對話著手,讓各方意見能夠充分溝通與了解,以排除觀念上的障礙。本刊作為哲學界的學術刊物,願意作好觀念溝通平台的角色,歡迎各種正反意見在此交流。

本期專題「哲學諮商理論與實務」,由黎建球教授與尤淑如助理教授擔任專題主編,提出以下六篇專題論文: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諮商的三項基本原則〉;Peter Raabe(Professor of Philosophy , University of the Fraser Valley):〈Healing Words: Philosophy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Young E. Rhee(HK Professor,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A More Philosophical Model of Counseling〉;中岡成文(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院研究科哲學教授):〈What Does Clinical Philosophy Practice?〉;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人文臨床學的探究〉;尤淑如(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作為倫理實踐的哲學諮商〉。另有二篇專題書評:陳俊宇(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兼任講師):〈書評:Elliot D. Cohen:《新理性療法》〉;高毓智(東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講師):〈書評:李查.詹納:《倫理師的聲影》〉。

本期一般論著二篇:王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強暴犯」的諮商工作──從科學心理學轉向哲學詮釋學的思辨〉;吳懷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科助理教授):〈衡定張載思想之「氣」概念──兼論張橫渠之「氣」與亞里斯多德之「物質因」的比較〉。

此外本期之學界消息以和本次專題相關的訊息為主,共有以下三篇報導:尤淑如(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學術報導:馬瑞諾夫的演講「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踐」〉;蘇嫈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高毓智(東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講師):〈「溫帶維哲學諮商工作坊報導」〉;尤淑如、黃渼婷(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蘇嫈雰:〈從「人文臨床與療癒」到「人文治療」──台灣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論壇與韓國江原大學「人文治療」研討會的報導與省思〉。

以上簡述本期專題編輯要旨,敬祝讀者諸君新年快樂,學、思並進。

二月號專題預告

杜威專題

   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為實用主義代表人物,以自然主義、經驗主義、工具主義聞名於世,其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與社會思想至今仍受學界重視。杜威曾在中國講學兩年,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甚為深遠。今屆其150歲冥誕,本刊特此規劃專號紀念,將於二月出刊。由東吳大學哲學系朱建民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參與撰稿學者包括郭實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俞懿嫻(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清思(嘉義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余治平(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鄭玉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等人。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