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22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本期封底頁,我們刊載了本刊正式以《哲學與文化》之刊名的「革新號第一期」封面。從這一期開始,我們採用了由方東美教授命名的刊名,由名書法家莊尚嚴先生執筆題字本刊刊名。我們的這一期不能再叫做創刊號了,因為它是繼承自《現代學苑》而來的,所以稱之為「革新號」,亦有《易經.雜卦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之意涵。在這一期的〈社論〉中有兩段話於今仍值得吾人玩味再三:

就哲學言,本刊特別要指出形上思想的重要:我們需要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形上思想,不能老是跟著歐美趕時髦,人家流行邏輯實證論我們也流行,人家流行存在主義我們也流行,人家流行行為科學我們也流行,殊不知歐美諸學派之流行皆有其思想背景,所謂「其來有自」,我們一味跟別人流行只顯示出我們沒有根,或者我們已失去了根。「根」究在何處?曰:在形上思想。……

因此,本刊認為,於今要發展中國哲學,應是振奮追索嚴謹而開放的形上思考。一方面嚴密地深究入存有根本之道,一方面認清界限與關口,把心胸對著整個實有界開放,無論是物質界、生命界、思想界、藝術界、道德界、宗教界,而逐步引導人類止於盡善盡美。

如果我們不說明以上引言是來自超過三十五年前的一篇文章,不細究的讀者可能會誤以為這是在批評時下哲學界的毛病。其實「邏輯實證論」、「存在主義」、「行為科學」等等學術支流,本身並無學術好惡的問題,而是這些新興學派是在西方哲學傳統的辯證發展歷程中湧現的結果,所以說「其來有自」。但是,這三十五年的時間過去了,哲學界已經經過一個世代的轉換了,台灣哲學界的自我維新與提升是否強大到足以讓旁觀者明顯地看出來?或是我們仍然在跟隨別人的腳步?這是值得哲學界的朋友們共同來反思的問題。

本期專題由謝仁真與陳強立兩位教授共同擔任「人權的應用倫理學反思」專題主編,共邀請以下五篇專題論文:陳強立(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貧窮與人權〉;龔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他人簽字與病人權利〉;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人權的基礎是經驗嗎?──評論德蕭維奇(Alan Dershowitz)的人權論〉;高兆明(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權實踐的語境與語義〉;任丑(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作為普遍性道德權利的人權──應用倫理學視域的人權理念〉。專題書評為:謝仁真(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書評:甘紹平:《人權倫理學》〉

本期刊出一般論著有三篇:沈清松(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與哲學系利氏講座教授):〈關於上帝之知的哲學論述:與佛智的比較研究〉;關永中(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理智神見──聖女大德蘭的提示〉;劉梅琴(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現代藝術的世俗化〉。青年哲學專欄刊出研究生論文一篇:李建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評述張純甫之《非墨十說》──以〈非利說〉、〈墨子非兼愛說〉、〈墨子非非攻說〉為例〉。

以上簡述本期編輯大意,順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身心康泰。

八月號專題預告

《當代中國哲學專題》

當代中國哲學專題所討論的對象直接指向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家,以及西方世界對中國哲學的討論意見。討論議題以當代中國哲學家的重要創作觀念的解讀為主,不論是就他們所發揮的對傳統中國哲學的創新詮釋意見,或是就他們所自創的談論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觀點,都是本專題希望討論的議題。

當代中國哲學是一個尚在發展中的領域,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家,以其消化西方哲學的特殊智慧,轉而為中國哲學的創造泉源,時至二十一世紀,比較中西的當代中國哲學思路尚在延續,甚至有更多的創發,但是反省過去整個世紀的學術成果既不嫌多,更不嫌晚,因為它正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再出發的重要養分。尤其重要的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的討論,其問題意識的核心可以說是中西哲學辯證以及中國三教辯證,然其哲學創造的意義卻是中國哲學方法論的構作。

本專題將邀請海內外中國哲學研究者,各自就自己所關注的當代中國哲學家的理論世界,進行研究並撰文發表,匯集成一份最新的當代中國哲學研究集刊,以為本世紀的中國哲學之創作,能再推進一個新的里程。專題中可能有的題材,將包括對當代中國哲學家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的討論,也將包括當代西方哲學家海德格、尼采對中國哲學的觀點,敬請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