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在本期的封底頁,我們刊登了本刊的前身《現代學苑》創刊號的封面。藉此圖像,幫助本刊年輕的讀者了解本刊過去的形貌。在這個新刊名之下,當年的編輯委員們在〈發刊辭〉中以〈對中國未來的一些憧憬〉為題發表了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觀點,以及對本刊未來的發展勾勒清晰的藍圖。其中有些言論仍然值得我們再次反省與注意:
「中國未來的關鍵,在於中國人以何種態度把西方思想吸收過來,並在於由此能產生何種創造性的意志。」這是愛好中國藝術的奧多.斐舍耳(Otto Fischer)先生在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所說的一句話。他認為:「中國人是要追根究底的,他不能像日本人一樣,僅僅接受西方文化的外形和技術:他必須經過一個精神力量的戰鬥時期,以後纔能夠開發結菓。」「今日的中國是一個正在發酵的世界,一個正在病中發燒的大漢,但並不是奄奄一息,等待死去。而是正在蛻化,將要成為新人,充盈著不可言宣的力量。」……是的,直到現在,中國一直在發酵,一直被各種不同思潮煎熬著:中國的未來到現在還沒有成為定型。
這些論點在現今高唱全球化的時代,更是顯得格外有意思。我們對於自家文化的堅持與維護固然重要,但是放大格局廣納各種文化養分,才能讓一個文化生命得以更加茁壯。在前引的文章中還有如下一段話:
一如戴倫丘斯(Terentius)所說的:Humanum nihil a me alienum puto,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合乎人性的東西我都不認為是外來的。因此人家的精萃我人固應當吸收,自家的優點更應當培養。……不管是要瞭解人家的或發揚自家的文化,絕對需要的一個條件是對真理的熱愛。沒有這求真的批判精神,就容易流入自大自卑兩個極端。
我們可以換一句形上學的話語來說,我們先是一個「存有者」,然後才是「做為人的存有者」,最後才是「作為繼承中國文化的人的存有者」。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之下,「人」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所有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與成就,都應該從作為一個「人」的角度上予以吸收消化,並且善加珍惜愛護。在這樣的情懷之下就更能呼應本刊西文名稱UNIVERSITAS的意義。
本期「情感與倫理」專題邀請輔仁大學哲學系潘小慧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有以下六篇專題論文:謝青龍(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副教授):〈論道德判斷與倫理發展之關係〉;龔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道德相對主義〉;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多瑪斯倫理學底下「情」的一般論述〉;劉見成(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修德以待神恩:康德的宗教哲學〉;黃苓嵐(元培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亞當.史密斯之「同情」概念在道德教育上的意義〉;游惠瑜(醒吾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關懷取向的專業倫理教育〉。
本期刊出一般論著為:關永中(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存有想念的演繹──郎尼根《洞察》第十二章第七節後段之提示〉;黃秋韻(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中庸》「誠」觀念的主體性意義〉。本期青年哲學為:葉淑茵(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王充「自生」概念對裴頠與郭象「自生」概念影響之研究〉。一般書評為:覃明德(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
以上簡述本期大意,並藉此機會祝福本刊讀者在,盛夏溽暑即將到來之際,能常保神清氣爽,神形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