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今年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6)的誕辰150周年,他所創建的現象學至今所發揮的影響力,不僅止於哲學界,在心理學、社會學、藝術、美學等方面也產生了極大的啟發。為了向這位哲學界的大師致敬,本刊特別以「胡塞爾專題」作為本期專題標題,同時我們也特別選擇與胡塞爾同一年誕生的藝術家秀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的兩幅著名代表作:〈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 1884),〈雜耍秀〉(Circus Sideshow,1888),作為本期封面與封底畫作。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注重意識分析,讓傳統哲學從客體世界的範疇分類來看待世界的取向,產生重大的轉變。而秀拉的繪畫技法也是一種色彩學上的重大轉向,他把傳統畫家在調色盤上調好顏色再塗上畫布的手法,轉變成以微小的色點彼此之間的補色關係,發明出點描法,讓調色的工作在觀者的視網膜上進行。這兩位哲學大師與繪畫大師的思想觀念對後代的哲學與繪畫都產生極為深具意義的影響,我們把他們並排在本期刊出,讓大師與大師發揮相得益彰的效果。
本期《胡塞爾專題》邀請政治大哲學系汪文聖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有以下八篇專題論文:耿寧(Iso Kern)(瑞士伯恩大學退休教授),李峻(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候選人)譯:〈中國哲學向胡塞爾現象學之三問〉;Nam-In Lee(韓國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Transcendental Genesis and Ontological Genesis- E. Husserl’s Genetic Phenomenology and M. Heidegger’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Tetsuya Sakakibara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Husserl on Expression and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吳俊業(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哲學系助理教授):〈胡塞爾與他者問題——基本規模的闡釋與初步定位〉;方向紅(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個別化與類別化及其相關問題——以胡塞爾〈澤菲爾德手稿〉為主體的時間現象學研究〉;羅麗君(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胡塞爾對事實之絕對性和非必然性的解釋〉;游淙祺(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世界與經驗: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論胡塞爾現象學中超驗態度與自然態度的自由轉換問題〉。專題書評為倪梁康(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書評: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本期一般論著為曾春海(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從規範倫理與德性倫理省察魏晉名教危機〉。
此外,特別值得向讀者報告一件關於本刊的大好消息,那就是本刊自2009年1月起已經被A&HCI資料庫收錄。這意味著本刊已經得到國際性肯定,足以和其他國際知名期刊並列。A&HCI和SCI,SSCI並列全球三大指標性引文資料庫。近年來,國際性學術評比往往將以該學術單位具名的學術論文被搜羅於三大引文資料庫的篇數作為評分項目之一。這種評比方式固然遭受許多質疑,但是國際學術評比的大勢所趨,難以螳臂擋車,特別是在深具文化差異性的人文類科中,更是困難重重。然而,讓本刊撰稿者的論文得到更佳的處理方式,以及獲得某種國際性認證的肯定,對於作者與讀者以及編輯者三方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所以,本刊仍然樂於順應這個國際性潮流的趨勢,向主辦單位提出申請並獲得通過認證。本月(2009/04)24日Thomson Reuters公司駐台代表將在輔仁大學為本刊舉辦的授證儀式中頒發證書。本刊編輯部固然不以此自滿,反而將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創造出一個能讓本刊更加充實與穩固發展的體質。回首《哲學與文化》月刊自其前身《現代學人》季刊於1961年創刊至今,已踰越48個年頭。在這將近50年的歲月當中,本刊經歷許多哲學界的辛勤耕耘者的努力與付出,方能有今日之成果。在這一片喜悅的歡慶聲中,我們默默期許要為《哲學與文化》再接續未來50年的光榮發展作好奠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