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17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愁苦與煩惱,有如俗諺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百歲憂」。考諸中外賢哲思想,要如何才能去憂解愁?

中國哲學智慧總歸於「安身立命」,從這個命題可以涵蓋一個人俯仰於天地之間,敬孝尊長,慈愛後生晚輩等等衍生的倫理面向。

近日圓寂的釋聖嚴法師曾提出「心安平安」的開釋,勸世人「凡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是從高深的佛教思想哲理中抽繹出來的平易智慧。

而西方傳統哲學思想則告訴人們要努力追求「幸福」,如此才能滿足各種層面的欲求。可是人欲無窮,有來自生理方面的需要,心理方面的需要,累積外在物質財貨的需要,內在精神性需要等等。在追求每一個層次的需求上,每當個別地滿足某一需要,接著又有新的需要,似乎總是個無底洞。分析到最後,這些各個層次的需求的滿足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因為它們都不具備超越性,也就是說它們只能滿足一時一地的特殊需要,不能持續而恆常地綿延下去,所以終歸還是一堆苦惱。追究到底,只能從人性的靈性面向的滿足才能真正獲致「幸福」。因為這一方面的滿足不是擁有物質界的某物,所以可以超越任何時空條件的限制。而另一方面,靈性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來自有限的受造世界,如此才能涵蓋一切,充盈一切。因而,中世紀的哲學家們認為真正的永恆幸福,就是人性的靈魂浸淫在對上帝的無限瞻仰之中。這樣超越性的解答才能終極地消解憂愁,獲致永恆幸福。

無論中外哲學思想的智慧如何百花怒放,終究要嘗試解答人生如何安頓的問題。在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的時空環境,使當時的人們陷入人生問題的大哉問。我們的時代也在它的特殊條件下,一方面帶給人們物質方面的充實,另一方面卻對於精神與靈性的問題難以招架。更有甚者,自去年(2008)下半年以來,全球遭逢空前的經濟大海嘯,凸顯我們這一代人不僅精神空虛,現在更有許多人連維持基本溫飽與工作權也難以維繼。因此,如何撫慰人心,維持正常的人生觀念與態度,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研究者所必須擔負起來的責任。

本期邀請蕭宏恩教授擔任專題主編的「靈性與關懷倫理」專題,也是對應於此一心靈導師任務的一種嘗試。本專題共邀集八篇專題論文:戴正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靈性與關懷倫理〉;楊克平(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靈性關懷之源在關懷自己〉;莊慶信(輔仁大學宗教系教授):〈宗教倫理與關懷倫理:基督宗教的愛與關懷倫理的關懷之對話〉;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敘事論述與靈性關懷中的生命重構〉;蕭宏恩(中山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墨家的靈性關懷與醫療照護的倫理實踐〉;游惠瑜(醒吾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關懷倫理與德行倫理的交會處──以友愛為線索〉;林永崇(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副教授):〈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吳志鴻(元培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論性別差異對關懷模式的影響──以醫療照護中的關懷為例〉。另,專題書評二篇:游惠瑜:〈書評:Nel Noddings: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吳志鴻:〈書評: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呂迪格.達爾可:《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

本期青年哲學為:李彦儀(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保羅.呂格爾《活的隱喻》初探〉。

以上略述本期編輯大意,並藉此向本刊讀者諸君敬賀農曆春節愉快,在新的一年中神形俱佳。

 三月號專題預告

《神學大全專題》

聖多瑪斯.阿奎那基於傳統的學術成果,創建了當時以士林哲學為主導思想之最偉大的神哲學系統。其約百本之著作中,尤以《神學大全》以相當完備且科學地、有系統的方式闡明了神學,同時也討論了哲學和神學所有綜合的問題,足堪為多瑪斯的代表作。《神學大全》中文版,連同《導讀手冊》、《索引》共19冊,歷經以周克勤神父為首的多位學者專家三十餘年的努力編譯,終於在2008年8月由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聯合出版發行。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教授特邀約了海內外學者專家十名,針對《神學大全》17冊分成十個子題進行導讀、研究與評論,成就了此一專題。敬請讀者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