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中國文化發展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而且能夠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成為一種有生命的,活的文化傳統,其原因固然經緯萬端,但是不僵化,不故步自封,能採納新進的觀念與事物是一重要原因。東漢末年輸入中土,而後於唐宋時期發揚光大的佛教思想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例子。這個佛教思想輸入中原的變遷,其所造成的影響十分鉅大,而且原始印度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之後,不是原封不動地被保存與傳承,而是吸收與融貫自有文化元素,開創新的文化花果。在這個新文化發展的成果上,最有價值的結果就是產生禪宗思想。原始禪宗的發源固然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說法時「拈花微笑」的故事,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訶迦葉。」但是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特色,使得達摩祖師將禪宗東傳中土後,獲得中國文化高度的接受,並且不久之後成為中國佛教最具本土特色的宗派。印度禪宗起源的「拈花微笑」成為印度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話,但是卻開啟中國佛教思想的一個新興宗派。禪宗成為最具有中國思想特色的佛教宗派,這應該是它那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的精神與中國道家一系的思想產生高度共鳴所致。
老子思想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主張,這裡所強調的就是減法的思維,而不是加法的思維。我們的心智不斷吸收外在知識,不斷累加新觀念,其結果知識雖然豐富了,但是心靈的活動性卻僵滯了。禪宗思想能與這一種論調相契合,所以能和中國人的心靈相通。因而也影響到文化活動的各個層面。禪宗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貼近生活就近譬喻,使得人人都能親近之,一提到禪宗就宛如灌注一股清新空氣,心神為之一振。所以在生活方面,藝術文化活動等各方面,都可以聯繫上禪宗的獨特風格。
本期邀請李開濟教授擔任「禪宗思想與文化專題」主編,共邀請以下六篇專題論文:劉貴傑(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宋元時代曹洞禪法的華嚴意涵〉;林麗姍(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酒為翰墨膽──文人墨客靈魂深處裡的酒神〉;李開濟(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牧牛禪」的省思〉;李匡郎(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副教授):〈禪的修行之道──十牛圖頌的修行歷程〉;屈大成(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師):〈虛雲與鈴木大拙──中日近代臨濟禪之比較〉;釋徹入(五智山光明王寺書記):〈曹洞默照禪質變之關鍵〉。此外,配合本專題另邀請專題經典導讀:許鶴齡(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維摩詰經》導讀〉。
另外,本期刊出一般論著:許鶴齡(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禪門師徒對話的生命教育意涵──「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青年哲學:王楷(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從「知者利人」到「仁者安人」──荀子道德論證的兩層結構〉。以上簡短說明,順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十二月號專題預告 |
《賴醉葉(Jean LADRIÈRE)紀念專題》
2007年11月26日著名科學哲學家、形上學家、為思想探闢希望的大哲學家賴醉葉(Jean LADRIÈRE, 1921-2007)於比利時安祥辭世,享年86歲。
賴醉葉早年致力於鑽研邏輯、數學哲學、科學哲學。1957年出版之《形式主義的內在限度》(Les limitations internes des formalismes),以研究哥德爾(Kurt Gödel 1906-1978)的數學定理基礎,探討形式邏輯與數學知識論之基礎,是其成名之作。之後,其研究擴展至語言哲學、形上學等領域,其思維深具原創性,並以平實而清晰的語言表述,貫通維根斯坦(Wittgenstein)、波柏(Popper)、喬姆斯基(Chomsky)、哈伯瑪斯(Habermas)與呂格爾(Ricoeur)等人的思想議題,綜攝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倫理學、形上學與神學。呂格爾曾譽之為「歐洲最好的哲學家」。賴醉葉尤其關心信仰與理性關係的問題,主要思想見於2004年出版之《基督信仰與理性的命運》(La Foi chrétienne et le destin de la raison ),《可能的時間》(Le temps du possible )及《理性的希望》( L’Espérance de la raison )等著作之中。
賴醉葉的弟子遍及全世界,包含台灣,他曾於2000年應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之邀,擔任羅光講座,講授「自然哲學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a Philosophy of Nature),嘉惠台灣學子。他於2003年起擔任哲學與文化月刊榮譽編輯委員。如今雖與世長辭,其思想將繼續光照人間,其對意義的明說與理性的希望的探討,融合了他的人格典範與理性的慷慨,將長為思想界的一盞明燈。
前期勘誤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413期〈中國哲學禮論專題〉勘誤:封面專題論文標題第三篇原標題係「禮義、禮情及禮文──荀子禮論哲學的特點」,誤植為「禮義、禮情及禮文──荀子理論哲學的特點」。
《哲學與文化月刊》編輯部 敬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