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十多年前許多關懷教育改革者走上街頭,「教育鬆綁」與「廣設高中、大學」是當時的主要訴求,因為當時的人民不願意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被升學考試所折磨而葬送青春。政府在人民與民意代表的多重壓力下,迅速開放許多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立或改制,使我們成為全世界高等教育機構密度最高的國度。爾來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少子化的變動速率加劇,許多科系招收不到學生,或者即使收到學生也是成績出奇的低,去年有18分上榜的,今年更有7.9分即可上榜的。這一現象又讓社會輿論惶惶不安,於是政府加緊系所評鑑的門檻,要讓評鑑不過的科系退場,更激進的社會大眾組成「假考部隊」,要讓不被社會輿論認同的科系立即退場。再加上這幾年政府又受到國際評比的影響,率爾提出五年五百億的計畫,要在短短數年中打造世界百大之一的名校,成為社會大眾的疑議。我們如果回顧這十幾年來的教育變革,似乎是進退失據,找不到平衡點。
按理說,我們現代所興辦的大學,無論是公私立學校,都是仿造西方大學的典章制度而成的,能夠號稱百年歷史的大學能有幾所?反觀歐美傳統大學,最長久歷史的有七、八百年,三、四百年歷史的更是不在少數。我們的大學如果要與這些傳統名校爭勝,最踏實的做法是認真辦個二、三代人再說吧。但是歐美也有名不見經傳的爛學校,也不曾聽說有「假考部隊」要消滅之,名校與爛校也相安無事。
我國社會對於高等教育的幾近神經質表現,其實是一種古代的讀書求功名思想與現代教育制度不協調的症候群。我們的學校教育是仿造西方的教育理念建立制度,但是其中的人(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在觀念上仍然是古代的還沒有改版的。試舉一例,我們的社會仍然習慣稱呼各類考試的第一名為「狀元」,就可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儘管廢除了,但是靠科舉光宗耀祖的觀念從未去除。所以,我們的社會輿論會集體要求所有的大學必須保持相同的辦學水準,所有學生達成相同的學習成果。如果社會大眾無法接受多元價值與個人的能力差異這個事實,我們的高等教育就會繼續畸形的發展下去。
我們的傳統歷史上對於教育的注重可以號稱世界之最,不只有官學更有許多私塾、書院的設立。這些機構的成立,不只傳授知識,更注重道德與人格的培養。本期專題即是要為大家再次重現古代人文思想培育的搖籃:書院,對其主要精神以及歷史傳承作一整體研究。在曾春海教授及朱漢民教授的主編之下,邀請兩岸學者共同提供以下八篇論文: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中國書院的精神及當代意義〉;鄧洪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仕學書院:明代在職官員的進修之所〉;肖永明(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書院祭祀中的道統意識〉;李兵(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書院學術研究條件的分析及現代啟示——以南宋書院為例〉;李新霖(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對馬一浮復性書院儒學經典教育之省思〉;陳立驤(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論儒、道、釋「經典」中的「人文關懷」〉;劉振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論清代台灣書院學規的精神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朱熹、陸象山的書院理念及其現代意義〉。專題書評為:戴立仁(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書評:陳復:《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
本期青年哲學專欄刊出:高君和(台灣大學哲學碩士):〈論《莊子》書中有關「身體障礙者」之論述〉,其中頗多莊子寓言故事的整理與析論,是值得對現代人體審美觀提出檢討的參考。
以上簡介本期內容,謹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十月號專題預告
《中國哲學「禮論」專題》 「禮」的思想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它泛指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以及與此相應的禮節儀式和道德規範。孔子言「攝禮歸仁」,以「禮」為一生活秩序,而一切秩序之具體內容(儀文),可依「理」而予以改變;禮的基礎是歸於自覺的,它也是文化秩序,禮是「天地之序」,禮就是一個「序」字,而其餘一切涵義都統攝在「序」之中。就「理道」之層面而言,禮不僅通於道德,也通於宗教;就「政治」之層面言,禮是立國、治國之綱常;就「社會」之層面言,禮是社會群體生活的秩序,也是人倫生活的規範;就「生活」之層面言,禮涉及到人類全面的生活範圍,無論是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宗教生活,以及個人生活,亦皆不能脫離禮的規範。本專題特別邀請在此一主題中有研究的學者發表專題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