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11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分析哲學肇始於十九世紀,而勃發於二十世紀的英美語系地區。十九世紀末有德國邏輯學家傅雷格 (G. Frege) 為代表。二十世紀開始分析哲學的正式發展,前二十年為第一階段,有摩爾 (G. E. Moore)、羅素 (B. Russell)、維根斯坦 (L. Wittgenstein) 為代表。第二階段於二十至三十年代,有舒里克 (M. Schlick)、卡納普 (R. Carnap)、賴亨巴哈 (H. Reichenbach)、卡達賓斯基 (T. Katabinski) 等人為代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展分析哲學的第三階段於英國,有維斯頓 (J. Wisdom) 、賴爾 (G. Ryle)、奧斯汀 (J. L. Austin)、斯特勞遜 (P. F. Strawson) 為代表。五十年代在美國出現了以蒯因 (W. V. Quine) 為代表的分析哲學,是分析哲學的第四期發展。六十年代之後繼續在美國出現的克利普克 (S. A. Kripke)、普特南 (H. Putnam) 和羅蒂 (R. Rorty),作為分析哲學的第五期代表學者。在這長達百年以上的學術運動,確實是西方當代哲學值得重視的一環。這其中的一位代表性哲學家蒯因,他的一生 (1908-2000) 幾乎全然就在這最精華年代當中度過,這也是我們選擇蒯因來代表分析哲學發展的專題所突顯的特殊意義。

本期特邀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鄧育仁研究員擔任專題主編,共邀集以下七篇專題論文:方萬全(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以維根斯坦之矛攻蒯因之盾──論威廉斯對蒯因的「不確定說」的批評〉;林從一(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消失的世界與隱沒的環境〉;鄭凱元(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不確定說意涵之探討:語意取消論或化約傾向論〉;鄭喜恆(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歸納法與自然類︰裴爾士、蒯因、與哈克〉;楊金穆(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蒯因論模態〉;侯維之(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蒯因論真〉;米建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Quine’s Two Conceptions of Truth: Immanent and Transcendent〉。本期專題書評為方萬全:〈書評:Peter Hylton:Quine〉。

此外本期一般論著:鄢松波(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講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試析多瑪斯.阿奎那「理智本性」學說〉。本文作者曾來台參加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舉辦之「士林哲學講習會」。爾來大陸哲學界陸續有年輕學者研究士林哲學,並來台與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密切進行學術交流,這群年輕學者的後續研究潛力值得我們注意。

以上簡述本期主要內容,祝願讀者諸君暑期康泰,展卷愉快。

  九月號專題預告

《書院人文理念的當代意義專題》

當前華人社會正轉型於工商社會、資本主義及商品經濟的種種價值觀衝擊、崩解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人與物,及人與自然的既有關係及價值體系。學校教育在成人社會的世俗價值觀影響下,愈趨功利而疏道義。當我們面臨當前工業文化帶來我們富裕的經濟及物質享受之際,又得面對所衍生的種種文化失調的困境。中國傳統書院的經典教育、人文理念及實踐是否能讓我們試圖挖掘出一些具啟發性的思想資源及值得我們再省思、發展的人文理念。如何在當前的生活教育及課程設計上矯偏補弊,是本次專題計畫的旨意所在。本期邀請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學者及台灣學者分別針對兩岸書院及本地通識教育的不同視角,真誠期盼請您共同關心這一課題。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