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10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本期「中西美學與藝術的反思專題」的呈現,是在一個不是刻意預先規劃目標的情況下產生的專題。但是這個專題的文章大部分的共同特色都朝向中西美學問題的反省或對比研究而發展。但是每一篇論文的來歷都不太一樣,值得在此補充說明與讀者們一起分享。

首先介紹本期專題的頭兩篇論文:幽蘭(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指導、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教授):〈中西美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的反思〉。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範疇與藝境:文人詩畫美學與藝術價值之反思〉。這兩篇論文的初稿都是在2007年12月由中國哲學會所舉辦的「2007哲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這兩篇論文後來經過重新整理與潤稿,最後以現在的面貌呈現於讀者面前。這兩篇論文都極為重視中西美學對比研究的問題,以及當代中國美學發展的觀念問題。

此外,極為湊巧的是在2008年5月由輔仁大學哲學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合辦的「第11屆輔大人大哲學論壇:哲學思辨與跨界對話」中有牛宏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心與眼:中西藝術交互凝視中的自我身份建構和知識形成〉一文提交大會討論,這一篇論文的討論重點和前兩篇也有極為相近的論題,於是在送交大會之前已經受到本專題的預邀,經過牛教授的修訂後呈現於本專題。

本專題第四篇論文,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以〈眼與心〉注「林泉之心」:梅洛-龐蒂與郭熙對觀〉。原是作者於2007年9月參加由越南國家大學下屬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哲學系、歷史系舉辦的「紀念陳德草國際學術研討會」所提交的論文,原來題為〈『身體』與『空間』在繪畫藝術上的意義:以郭熙和梅洛─龐蒂對觀〉。後來第二次發表於2007年12月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舉辦的「中西美學相遇之道」系列演講。經改寫後完成本文。

本專題第五篇論文,何佳瑞(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山水畫的空間表現與海德格此有空間性之對照〉。這是何教授進入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後的系列美學研究論文,此篇論文與前一篇論文的屬性上頗為類似,都是從西方美學的理論來切入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思想。

本專題第六篇論文曾春海(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魏晉山水審美之哲學探究〉。曾教授在魏晉玄學上的研究成就,早已聞名於學界。本文是曾教授受本專題之邀而撰寫的專文,值得魏晉玄學研究者特加注意。

本專題第七篇論文陳榮華(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高達美詮釋學:藝術與知識〉,本文可以說是本專題最早到稿的論文。陳教授在現象學、詮釋學等方面的研究成績自然不在話下,透過本文讓我們領略了一個當代西方重要哲學家的美學見解。為此我們認為本文加入本期專題,將更有助於本專題的思想領域的擴充。

本專題第八篇論文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法國當代美學對康德的重新詮釋與開展(I):珍奈特論審美關係〉。這一篇論文也是在2007年12月由中國哲學會所舉辦的「2007哲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發表之時,已經受到多位與會者的肯定,經本專題之邀約修訂為本文。

本專題之專題書評有以下兩篇:林淑文(中央大學哲學所博士生):〈書評:François JULLIEN:《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何佳瑞(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書評: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這兩篇書評所介紹的內容,都對於本專題的了解頗有增益的效果,值得讀者自行尋閱參考。

此外,本期之一般論著刊出尤昭良(台北護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現代繪畫詮釋與柏格森哲學研究——以奧菲主義之德洛內為例〉,其內容頗契合本次專題的學術氛圍,讀者亦可將之視為本專題的相關論文。

以上說明,謹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有益消解暑氣。

八月號專題預告

《走到分析的盡頭蒯因百年專題》

1905年,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心靈》(Mind)發表〈論指稱〉(On Denoting)一文,立下了哲學研究的分析典範。三年後,蒯因(W. V. Quine)出生。蒯因早期的學術發展,以羅素的分析取徑為典範,在邏輯、語言哲學及存有論上,已經屢屢有精彩、嚴謹、深刻且超越前人的作品問世。2000年,蒯因去世。自1996年迄今,蒯因的兒子(Douglas Boynton Quine)為他架設了一個內容豐富的網站:http://www.wvquine.org/。今年適逢蒯因誕生一百週年,本刊特別策劃「走到分析的盡頭─蒯因百年」專題,以回顧這位深具創見與影響力的哲學家,內容可觀,敬請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