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在西洋哲學史的發展過程上,早期的希臘哲學出現之前,透過希臘神話的提出,嘗試以此解釋某些理性所無法解答的問題,特別是關於世界形成以及許多相關的問題。隨著理性思考的發展,宇宙論時期的哲學家們,首度展開以人類理性自身的能力,對世界的發生提出理性解釋的嘗試。在希臘哲學高峰時期,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仍然以理性為依歸,致力於透過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的奧秘。進入中世紀哲學之後,超越性的創造者的觀念首度加入形上學思想,形成當時的重要哲學課題:「信以致知」(Credo, ut intelligam)。基本上相信可以透過人類理性的努力,可以了解啟示的真理。在這個時期,哲學與神學均參與了這個有關「人與上帝」或「世界與上帝」的問題。但是隨著十五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自然科學獲得了實證經驗上的大幅進展。在相信以自然解釋自然的前提下,擱置了形上學對自然界的體系架構。自此以後,傾向唯物論的思想大行其道。但是到了當代,隨著全球化運動的變遷,各種文明互動與對話的趨勢下,世界與創造者的關係所產生的課題,不再只是西洋哲學的專屬議題。東西方文明,各種宗教信仰下,都有其獨特的面對宗教與科學發展的態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現代的自然科學已經沒有地域或不同文明的區別,例如沒有所謂中國的物理學或美國的物理學。但是仍然存在中國的道教信仰、佛教信仰……等等,也存在天主教信仰、回教信仰、新教信仰……等等宗教。各種宗教信仰,對自然科學是抑制或輔助,很難一概而論。
在一個民智大開的時代,過去的科學理論也逐漸地隨著科普寫作而變成常識化。而在一個強調效率與物質資源利用的環境中,我們也漸漸了解到人是不能勝天的,人只有以更謙卑的胸懷面對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人生。我們所處的時代,一方面高度物質文明發展,而另一方面多數人極度心靈空虛,需要精神與靈性的指引。所以,科學與宗教這兩大領域之間的持續溝通、對話,對於兩者的發展都將是積極而有益的,甚至值得期待這兩者之間能夠獲得融會貫通的結果。
本期「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專題」由輔仁大學的柏殿宏教授及陳文祥助理教授擔任專題主編。我們從以下所邀稿的撰稿人的身分及其撰寫題目的範圍,就可以看出涉及的層次十分廣泛,論題又十分深刻。本專題共有以下七篇專題論文:劉孝廷(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觀與民族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王治河(美國過程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教授):〈當代科學與宗教的陰陽互動模式〉;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只靠聖經」與「全憑經驗」:一個介於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方法論類比〉;俞懿嫻(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懷德海論宗教與科學〉;Bernard Feltz(天主教魯汶大學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著,陳文祥(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譯:〈神經科學與還原論議題〉;蔡敬民(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兼系主任):〈基因與創世紀〉;越建東(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科學與佛教的對話:禪修與科學〉;柏殿宏(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學術協理):〈從科學的角度論宗教中的「神蹟」〉。
本期專題書評有以下兩篇:林約光(輔仁大學哲學碩士):〈書評:Antony Flew:《有一位神存在:世上最聲名狼籍的無神論者何以回心轉意》〉;羅月美(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John F. Haught:《自然足夠嗎?——在科學時代裡的意義與真理》〉。
由於本期專題內容豐富,所佔篇幅較多,故一般論著及青年哲學各刊出一篇: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宗炳「澄懷味象」之美學意蘊〉;Kiril Chkarboul(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愛留根納自然與恩寵理論和其中的「神化」觀念之研究〉。
以上簡述本期各篇論文,並略述本刊對於科學與宗教課題的看法。敬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開卷有益。
七月號專題預告
《中西美學與藝術的反思專題》 中外文化交流最佳的管道就是人文、藝術的交流,從簡約的藝術作品到超越的美學觀念,都是促進異國文化交流的潤滑劑,因為他們都是從每個人都可以直覺到的感性經驗開始。無論來自何種文化背景,只要與美感經驗相關的事物或觀念,都會是令人聞之振奮的主題。本專題撰稿者有幽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尤煌傑(輔仁大學)、曾春海(政治大學)、陳榮華(台灣大學)、何佳瑞(輔仁大學)、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牛宏寶(中國人民大學)。撰寫論文方向涵蓋美學、藝術、介乎藝術與美學之間,以及介乎中西美學與藝術之間的種種議題的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