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我們的現代學術研究源自西方的哲學體系。在古希臘時代,一切學術都無所不包地被歸屬到哲學的研究領域之內。作為學術研究的質料,世界就是它們的共同材料。作為學術研究的形式,它們都共同追求存在於世界裡的普遍共相。作為學術研究的起步,它們具有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要解釋世界是什麼。這時候,無所謂精神與物質的分別,無所謂形式與質料的分別,也無所為理論與實踐的分別。但是,隨著各個研究方向的深入探討,不同學科的分別勢必產生。於是,醫學、數學、物理學……等科學陸續與哲學分家了;邏輯、知識論、倫理學、宇宙論……等分支研究也陸續與形上學分離了。近代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各種學術研究的基礎學科,而哲學研究裡的基本哲學學科也大致確定下來。到了當代,由於各種學科的持續發展,原來的基礎學科的分類方式也不夠用了,新增了許多基礎學科交錯的新學科,例如「分子」生物學等等。這個現象顯示學科的不斷分化,在一個點上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但是也凸顯出各個學科彼此間的溝通更加困難了。每個學科的獨特發展,雖然越來越深入,但是無法有效地與其他學科充分交流,終將導致這個學科本身的弱化。這不僅學科之間是如此,在同一學門的哲學裡,各種專家專題研究也讓我們的同行彼此之間越來越不知道他們的同行在做什麼研究。學術研究的專精發展,固然不可動搖,但是擴大與其他基礎學科的接觸則是穩固學術專精發展的重要基石。為了不要讓這種弱化學術發展的趨勢擴大,加強跨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是必要的解決方式。從希臘人一開始就強調的對話方法,始終都是哲學研究的重要活動,在當今世界對話與交融更是重要的學術持續發展的條件。
基於以上的思考,正好有了銜接我們安排此次「哲學思辨與跨界對話專題」的主題論述。本專題由潘小慧、馮俊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包含以下八篇專題論文:馮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副校長兼哲學院院長):《西方哲學中的「和諧」思想》;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從差異邁向和諧:一種超越性別的整全人文主義之建構〉;歐陽謙(中山大學哲學院教授):〈哲學與正義:勒維納斯的人類和平論〉;劉大椿(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在科學與宗教之間:一個新的視角〉;黃信二(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在儒學與宗教之間:論「以人象天」之哲學意涵〉;鈕則誠(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國大陸高校「兩課」的教育哲學解讀:臺灣觀點〉;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PBL與哲學:「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西方美學理論及其批判」課程的應用〉;何佳瑞(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從多瑪斯美學中的「明晰」探討繪畫中的光線與色彩〉。專題書評一篇:陳秀文(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評論組博士生):〈書評:波洛克:《視線與差異》〉。
本期另有一般論著一篇:游惠瑜(醒吾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康德的倫理學經得起女性主義的批判嗎?〉。
《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專題》 科學與宗教可謂人類企圖理解自我存在、定位與未來的兩大思想巨流,雖時而衝撞、時而背道而馳,而科學凌駕宗教或宗教涵納科學的論辯似乎也從來沒有稍停;然而面對日趨開顯的具體世界,調合二者以構成真實與超越的宇宙觀或將蔚為主流。越來越多學者以為,這樣的想望不僅是人類尋求圓滿的天性以然,更可以在實際科學理論中挖掘出合理的論據。六月號哲學與文化月刊,即特別以科學與宗教的對為題,期待可以從各個面向,為這兩大巨流的複雜牽扯,探索出一條合於理性的、超越的渠道。 |
以上簡述本期編排重點,也期待為讀者諸君帶來閱讀與研究的助益。
六月號專題預告 |
《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專題》 科學與宗教可謂人類企圖理解自我存在、定位與未來的兩大思想巨流,雖時而衝撞、時而背道而馳,而科學凌駕宗教或宗教涵納科學的論辯似乎也從來沒有稍停;然而面對日趨開顯的具體世界,調合二者以構成真實與超越的宇宙觀或將蔚為主流。越來越多學者以為,這樣的想望不僅是人類尋求圓滿的天性以然,更可以在實際科學理論中挖掘出合理的論據。六月號哲學與文化月刊,即特別以科學與宗教的對為題,期待可以從各個面向,為這兩大巨流的複雜牽扯,探索出一條合於理性的、超越的渠道。 |
以上簡述本期編排重點,也期待為讀者諸君帶來閱讀與研究的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