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05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西洋哲學自從希臘三哲人強調以追求「共相」(universal)作為知識的目標之後,思想界與實體界之間的關係就始終是個難分難解的課題。按照傳統哲學的理論,我們的思想運作必須倚賴抽象的觀念做為思想的元素,如此我們才能對由這些抽象觀念所代表的實體界事物進行推理與思考。但是,觀念既然是「抽象的」(abstract)就代表著,我們想利用觀念來代表實體的不完整性,在抽象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拋棄了某些特徵,而只保留少數的特徵。因此,我們的思想越是發達,我們倚賴抽象觀念就越深;我們越是要透過抽象觀念把握實體的真相,就變得像是駕舟划行海上,越努力朝向真理之島划行,卻是離它越遙不可及。處在這種困境裡,自然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哲學方法,力求突破框限,現象學方法,詮釋學方法等等,都是別具一格的通向真理之路的方法。

2004年輔仁大學羅光講座邀請帕瑪(Richard Palmer)教授來台,於系列演講中共發表九篇有關詮釋學的專題演講。如今在黃筱慧教授的推動下,結合多位碩博士生之努力,將以上九篇專題演講迻譯中文,付梓本刊,定專題名稱為「高達美詮釋學與當代發展」,以饗廣大讀者,希望能有所助益於當代歐陸哲學之學習與研究。

本專題由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各篇專題論文如下:李佳馨(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吳虹蓉(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譯:〈詮釋學今日提供我們什麼〉;陳文祥(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約光(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譯:〈不同流俗的西方詮釋學史〉;李佳馨譯:〈哲學詮釋學I:早期海德格,以及施萊爾瑪赫和狄爾泰的初步回顧)的初步回顧〉;何佳瑞(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譯:〈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1936)一文之閱讀:藝術,作品與真理〉;陳俊宇(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譯:〈高達美詮釋學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及黑格爾的期望——與《美的相關性》中的人類學轉向〉;李惠美(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譯:〈《真理與方法》的原始目的以及從狄爾泰、海德格到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發展〉;何佳瑞譯:〈理解的普遍過程:高達美詮釋學中的七個關鍵字〉;李佳馨譯:〈當一個人閱讀經典文本時發生了什麼?——高達美的七個觀察〉;陳瓊霞(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譯:〈高達美的哲學成就〉。本期專題書評由陳文祥撰:〈書評:格羅丁(Grondin):《哲學詮釋學導論》〉,陳俊宇撰:〈書評:高達美:《對話與辯證法──八篇柏拉圖的詮釋學研究》〉。

由於本專題之專文內容豐富,再加上相關主題之專題書評,已無多餘之篇幅,故本期暫停一般論著之發表,謹此說明,順祝本刊讀友在農曆新年萬事如意。

 三月號專題預告

存在主義與荒謬劇專題

二十世紀法國的存在主義文學家兼劇作家沙特和卡謬在他們的作品中,從理性出發,揭示人類存在的荒謬性。爾後荒謬劇家更進一步對人類存在的荒謬表達強烈的反感與厭惡,他們拒絕像存在主義那樣的透過傳統、理性的手法反應現實人類社會的荒誕,而運用荒謬誇張的題材、語言與技巧直接表現他們的諷刺。

2008年3月號「哲學與文化」的論文企圖將存在主義與荒謬劇作更緊密的連結呈現存在主義由文學理論發展成生活風格與社會現象的全貌。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