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04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6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我們的知識,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可以區分成三種:理論的知識,實踐的知識和關於製作的知識。所謂理論的知識,就是為知識而知識,純粹為了滿足我們知識上的缺乏而來。只要我們的理性發現某對象尚有未知之境地,我們的求知欲必定傾全力研究之,專心致力於掃除此無知的狀態,方肯罷休。純理論科學可以當之。所謂實踐知識,就是以獲致人類的善為目的的知識,凡有益於人類的善,無論直接或間接,都是一種實踐的知識。實踐科學或稱應用科學都屬之。關於製作的知識,是有關於某物被生產的知識,其結果是導致某物被創作或生產。這是一種技術或藝術。這三種知識之最終極者,或攸關第一原因與第一原理的知識,就是理論哲學、實踐哲學與藝術哲學。因為所謂「哲學」知識,就是一種能穿透事物之本質的「智慧」,所以在各種知識領域中能達至最終極知識的才是智慧,才是哲學。

再者,實踐的知識和創作的知識,都涉及行動的發動者,或行為者(agent)。但是,實踐的知識追求行為者的「善」的獲得,創作的知識追求行為對象的被「製作」的善。分別去完成一個「好的」行為,或「好的」作品。因此,一個是關於行為者的行動(to act)的知識,一個是關於去「製作」(to make)的知識。無論是關於行為者,或被製作的事物,都是透過「行動」來完成。因此,「行動」作為哲學活動的一種型態,乃是順理成章之事。行動理論,自近代哲學以來,逐漸受到哲學研究者的重視。到了當代,無論是形上學理論,或實踐知識,所涉及的研究對象皆必須對於「變動」有所解釋與辨析。尤以當代在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到處充斥快速變遷的環境,行動理論更是受到多方的注意,並開發新理論以適應之。

本刊發行人黎建球教授以「哲學的行動理論」專題,擔綱本期的專題主編。本期的專題論文部分有: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的行動理論〉;莫詒謨(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系所教授):〈柏格森動態宗教的生命價值〉;俞懿嫻(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行動理論和懷德海現行單元說〉;陳榮華(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海德格《時間與存有》的本真(authentic)與非本真存在(inauthentic existence)〉;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論述之詮釋行動理論中的時間與敘事〉;陳文祥(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生發原理與世界歷程〉;尤淑如(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從實踐理智到合理性——麥金泰爾的行動哲學初探〉;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行動分析--物理主義可否提供一個理解行動的合理圖象〉;夏林清(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卡榫--拮抗同行的社會學習〉。共九篇論文。

 相關的專題書評部分有:尤淑如:〈書評:Elliot D. Cohen; Gale Spieler Cohen:《治療師的德行素養》〉;陳若吟(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書評:Petrūska Clarkson:《完形治療的實踐》〉。二篇專題書評。

本期刊出一般論著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當代儒學思維與主體意識的交通〉。

值此2008年開春之際,本刊全體同仁順祝各位讀者新年愉快,也預祝即將來到的春節事事圓滿。

                             

 二月號專題預告

高達美詮釋學與當代發展專題

在2004年5月,羅光講座邀請到在60年代,將詮釋學理論引介至美語地區的Richard E. Palmer教授,在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講「高達美詮釋學專題」之系列文稿整理翻譯完成,並得到Richard E. Palmer親自之授權出版,本期將由該年參與此講座的同學,與輔仁大學哲學系所的幾位對詮釋學有濃厚興趣的同好共同參與完成,我們深切期待透過此一合作,為此講座與有關的議題註下一份值得誌念的師生合作經驗。敬請所有讀者密切期待2008年2月號的出版。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