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00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5 - 2010

主編 尤煌傑 

今年(2007)大學入學招生的新聞焦點是,最低錄取總分創新低,4科成績加權後只要18.47分就可以上大學,以及錄取率超高,超過96%的考生有學校可就讀。有人戲稱把考卷拿給5歲小孩寫,都可以考出上大學的分數。這個數字顯示的意義,不只是讓大家憂心忡忡而已,其實就表面而言,也實現了當初教改所喊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讓大家都有學校可以念的心願。既然在數量上,人人都可以讀大學,接下來就是要如何教的問題了。所有中等程度以下的學校,都要面臨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挑戰,也就是如何把天資不甚理想的學子,教成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人才,這才是大多數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師們的終極挑戰。

有了以上對於現實環境的理解,我們就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心理準備,那就是現在的大學教師們不要把自己二十、三十年前當學生時代的讀書條件,拿來要求現在的大學生。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繼續嬌寵現代的大學生,而是必須研究現代大學生們的能力取向在哪些方面,才能在教與學兩方面得到預期的成果。過去的教與學二者的互動關係上較為單調,老師的講課方式可以一成不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可以跟著老師亦步亦趨,如此就圓滿俱足了。反觀現在的大學生可能作文不好,文字能力不佳,但是現場口頭報告的能力,製作Power Point的能力更勝於老師。這個現象顯示的意義,就在於現代的教學現場必須朝向多元學習的方向發展,老師必須先了解學生的能力趨向在哪些方面,才能循循善誘,把學生引導到教學目標所設計的方向上去。

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高等教育所呈現的極端現象也不是唯一的特例,我們看到全世界大多數的高等教育都在面臨轉型與改革,學制鬆綁,更有彈性、更多元化,學生能力特質大幅改變,這些林林總總的案例也都是普世現象。所以,回頭看看自己,看看我們台灣的哲學界,我們的哲學教育是否也需要有些新的元素加進來?這就是我們製作本期專題「哲學教育專題」的用意。

本期專題主編由本人和潘小慧教授擔綱,共邀請專題論文六篇如下: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哲學概論」課程的應用〉;李賢中(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教材教法析論〉;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兼主任):〈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林遠澤(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從醫學技術主義回歸人道關懷如何可能?試論醫護人文教育的關懷倫理學基礎〉;尤淑如(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暨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助理教授):〈企業倫理之哲學教育的實踐——從佛教基本精神之於企業倫理教育的應用談起〉;吳宜玲(實踐大學博雅部專任講師):《電影在哲學教學中的應用》。專題書評為如下二篇:陳俊宇(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Ranaldo Gross:《蘇格拉底之道》〉;高浩容(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書評:The Practi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Guide to Implementing PBL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本期一般論著刊載一篇:關永中:(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存有想念——郎尼根《洞察》第十二章一至六節釋義〉。

以上對於本期各篇作一簡單說明,更期盼能有來自各界讀者的回響與對談,謹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十月號專題預告

中國哲學「天論」專題專題

「天」的思想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也是古代典籍及後世思想家所討論的重要課題。「天」作為思想的來源、道德的基礎與說明世界秩序的重要觀念,他是統攝宇宙的一切,亦即是宇宙之最高範疇。在後世及當代的研究者中,儒家有自己的論點,道家有自己的詮解;馮友蘭、唐君毅、羅光、勞思光等當代學者對於「天」也有自己的論述。本專題希望邀請在此一主題中有研究的學者能發表該專題論文。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