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95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5 - 2010

主編 尤煌傑 

中國哲學素來就是一種「生命哲學」,這種特質的哲學理論從出發點就和西方哲學的發展走上不相同的路線。無論是形上學、宇宙論,還是倫理學的主張上,都是不相同的結果。而在這些差異當中,究其背後的原因,做學問的方法上的不同即已顯露端倪。西方哲學自亞里斯多德開始,即把哲學區分成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為理論自身之目的而研究的學術稱之為理論的科學;為人類之各項福祉而追求的學術稱之為實踐的科學。即便如此,倫理學只是因為其研究目標涉及人類之行為善而成為實踐哲學,但是就其理論自身而言仍具理論哲學的特徵。因此在西方哲學的氛圍下,一位倫理學家在倫理哲學理論上的成就,可以不涉及其個人自身的修為功夫上的境界。但是這在中國傳統哲學的氛圍下,所謂「學問」就是生命的學問,一種學術主張如果不能成為實踐功夫上的助力,那是不值得學習的知識。

因為中國哲學裡,對於學問與生命的關聯性的強調,誘發在方法上不強調邏輯演繹,而注重直觀、體證;在宇宙論的觀點,傾向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融成一體,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界線模糊化;在形而上學的觀點,傾向萬物大化流行,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物一太極」等等觀點,而不刻意強調造化者的絕對創造功能;在倫理學的觀點,以希聖希賢作為德行的終極目標。因此,中國哲學在方法上的特色,可以說較為接近神秘主義或直覺主義的理論。但是,在這些理論的背後,中國哲學仍然有其理路可循,絕非全然神妙莫測。這個理路是要和生命的節奏相契合的,在這個契合的生命旋律當中,自有其理路可尋。

本期「中國哲學方法論專題」,特邀請任教於台灣大學哲學系的杜保瑞教授擔任本期專題主編,共邀請專題論文六篇如下:李賢中(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黃信二(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論儒學演繹思維之特徵及意義〉;黃秋韻(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中庸》道德哲學之方法論研究〉;沈享民(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論中國哲學的研究及其方法論問題:一個後設的反省〉;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本體詮釋與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省思:以老子為例〉;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哲學中的真理觀問題〉。另外,本專題書評有如下二篇:王涵青(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杜保瑞《北宋儒學》〉;吳明峰(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

本期之一般論著為:周景勳(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宗教交談——建樹和諧社會的模式〉。另外刊出青年哲學論文二篇:陳德海(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Heidegger in the Quest for Being〉;張秋梅(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生):〈基督教的孝道觀——兼比較其與中國儒家孝道觀的異同〉。

以上簡述,敬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五月號專題預告

 亞里斯多德專題哲學與文化月刊2007年5月號將以《亞里斯多德專題》呈獻予讀者,均由學有專精的中外大學的教授們所撰文,包含領域涉及亞氏的形上學、自然哲學、靈魂論、倫理學及政治論。內容或是探討亞氏目的論、幸福論與德行論之間的系統關系,或是剖析其靈魂論對十三世紀哲學的影響,或是深論亞氏對柏拉圖政治觀點的批判及其主張,以及亞氏運動不息的宇宙觀和「神」的觀念。敬請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