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88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5 - 2010

主編 尤煌傑 

在西洋哲學的傳統中,希臘哲學是一切理論的總源頭,中世紀哲學採擷其中的理論精華,尤其是結合柏拉圖哲學、亞里斯多德哲學以及基督宗教思想而成為中世紀哲學。而中世紀哲學特別是以後期的士林哲學的發展,將中世紀哲學的成就推向極致,也就是士林哲學的產生。但是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近代許多非學院派的學者,藉著士林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哲學術語,提出創新的哲學思想,士林哲學遂逐漸隱沒於歷史的洪流中。但是到了廿世紀,又有許多哲學家能夠結合當代的思潮與傳統的士林哲學基本觀念,新士林哲學於焉形成。當代有許多著名的新士林哲學家,馬里旦就是其中顯著的代表者之一。新士林哲學之所以為「新」,並不是重新再說一遍舊思想,而是能夠在既有的理論基礎上賦予新生命,更有助於對真理的發現。

馬里旦根據理性的德能(l’intelligence des vertus)分辨出思辨的秩序(l’ordre spéculatif)和實踐的秩序(l’ordre pratique)。所謂思辨的秩序就是以認識作為唯一的目的。認識的最高目的就是理解第一原理,根據這些第一原理使我們可以從感覺經驗導引出存有、原因、目的等等觀念,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看(通過天生於我們主動照明的力量)一切我們知識所倚賴的自明真理。

思辨能力的認識活動可以是間接的或是直接的。馬里旦認為「科學」(la Science)是使我們依證明,推定的原因而認識。而「智慧」(la Sagesse)是使我們默觀第一因,並在它的單純的一瞥之中使心靈掌握了萬物的超越統一。

實踐的秩序相對於思辨的秩序,在這一秩序中,人們傾向於單純的知識以外的東西。它的認識不再僅止於為了真理,和享受真理;而是為了利用它的知識,附屬於某一作品或某一行為的觀點之下。

在思辨的秩序與實踐的秩序之中,並非截然劃分得一清二楚的。馬里旦考慮到邏輯的各種特性,使它可以作為這兩種秩序之間的一個中介者。他認為邏輯既是一種思辨的藝術(arts spéculatifs)也是科學。這類科學性的藝術是藉思辨理性而非實踐理性來完成。但是另一方面,它也關係到一個作品的製作(une oeuvre à faire),所以它也是屬於實踐的。但是這個作品是內在於心智當中的,它的唯一對象是知識的成就。這個作品包含概念的分類,構成一個命題或構作一個推理。

藉著分辨思辨的秩序和實踐的秩序,馬里旦澄清藝術的特質和活動的方式。我們可以說藝術即發明某種生產的程序,使某些作品被製作出來。

本期邀請黃筱慧教授主編「馬里旦哲學與當代生活世界專題」,共提出七篇專題論文:William Swee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Maritain Today”;及其中文翻譯:高凌霞(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譯:〈今日之馬里旦〉;William Sweet: “The Metaphys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 Law in Jacques Maritain”;及其中文翻譯: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譯:〈馬里旦自然律之形上學與知識論基礎〉;Alice Ramos(Professor of Philosophy, St. John’s University): “The Human Person and the ‘Conquest of Freedom’”;及其中文翻譯:李佳馨(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譯:〈位格人與「自由的征服」〉;蕭宏恩(元培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由馬里旦的存有直觀論護理的靈性照護〉。專題書評一篇以及兩份相關圖書資訊,分別是:林裕倉(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書評:馬里旦:《面臨抉擇的教育》》;William Sweet著,黃筱慧譯:〈馬里旦書籍介紹〉。

本期一般論著有四篇:洪景潭(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即物遊玄──郭象「自生」而「獨化」的玄理結構試探〉;樊志輝(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苦難記憶與現代性生存──馬克思、中國傳統與我們的哲學使命〉;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心之不可化約性問題的論戰〉;王建軍(天津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論康德主體概念的兩個向度〉。

以上說明,敬祝各位讀者展卷愉快。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