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我國的人口結構在近年已發生重大變化,顯著的特徵就是新生兒的出生率急遽下降,而死亡率在進步的醫療衛生條件下也同步下降,並且大大地提升了國民平均壽命。目前正以極快的速度進入高齡化的社會。但是無論如何,人生終究有其極限。進步的醫療衛生也許延長了國人的壽命,但是,是否因而提升了生活的品質,則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課題。環繞人的一生,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存在主義哲學家說過人是「被拋」到世上的。所以,我們在未做決定的情況下,就來到了世上。至於死亡,也非我們可以擅自決定的。我們所可以努力的就是,為出生與死亡做好準備,特別是為死亡的來臨作準備。為死亡作準備,不只是個人的存在主義式反思便已完了,如今在一個強調尊重人權與人性關懷的社會裡,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死亡現象並不是一個短暫的瞬間,它不像電器用品切斷電源,然後停止運作,那麼明快。死亡現象是一個歷程,它因人而異,也許發生的時間很短,也許必須經歷很長的時程。在這個進入死亡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延續必然產生許多涉及倫理價值判斷的選擇,因此也就進入所謂「臨終倫理」的課題。這個課題不只是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切實的具體實踐問題,具體的做法就是有關「安寧照顧」的問題。安寧照顧觀念最早由醫學界前輩陳光耀、趙可式及鍾昌宏於一九八○年代引進國內,當時有感於國內對癌症病患缺乏人性關懷及對臨終照顧心生恐懼,開始反思癌症病患是無法全數治癒,對這些人該何去何從產生關懷並提出全人照顧癌症病人等觀念。在相關的法令上,二○○○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使國內照顧末期病患的努力又往前邁進。在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病患、家屬、醫護人員、社工人員、社服體系與相關法令等等,都交織著各種倫理原則的信念與衝突,如何才是均衡之道,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本期專題「臨終倫理專題」,邀請蕭宏恩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提出七篇專題論文:蘇文浩(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癌末病患的醫療倫理〉;楊克平(耕莘護理專科學校校長):〈自「臨終病患對療護的期望」論關懷倫理〉;李佩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臨終諮商倫理初探──照護癌末病人個我經驗之反思與建構〉;曹聖宏(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兼任講師):〈喪葬禮俗中「拼廳」之臨終倫理探討──以從醫院回家斷氣為例〉;釋滿祥(臨床佛教宗教師)、釋宗惇(臨床佛教宗教師)、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釋惠敏(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超薦佛事與遺屬輔導〉;蕭宏恩(元培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仁」與「兼愛」的臨終倫理〉;吳志鴻(元培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科技是延續生命抑或延長死亡〉。本期專題書評有三篇:黃苓嵐(元培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書評:傑若.古柏曼:《時間等候區》〉;黃鼎元(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書評:Ezeliel J. Emanuel:《臨終之醫療倫理》〉;蔡國貞(台安醫院護理部督導):〈書評:鈕則誠:《醫護生死學》〉。
本期之一般論著刊出兩篇論文:黃雪霞(輔仁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莫泊桑中短篇小說中之邊緣人〉;王煜(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系兼任教授):〈駁吳虞的反孔議論〉。
在這強調慎終追遠的四月份裡,希望本期的各篇論文能為讀者諸君帶來一些對生死的體驗或反省,並以更豁達的心靈迎接生命的各種挑戰。
五月號專題預告
《德希達專題》
德希達於2004年10月8日晚間病逝於巴黎,享年七十有四。被稱為解構大師的他是二十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豐富,不僅在哲學界,也在其他領域引起很多回響,評價兩極。何謂解構,至今仍很難說清楚,藉由德希達專題,在眾說紛紜中另加一筆,只希望引起更多人的興趣與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