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81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5 - 2010

尤煌傑 

現象學的發展,如果從十九世紀胡塞爾開創現象學的方法以來,如今已經跨越到第三個世紀了。在李貴良教授翻譯,詩鎞戈博(Spiegelberg)著,《現象學史》,原作者的〈序〉提到:「不論怎麼講,想要將一個所謂的現象學家共同贊稱的一個統一化的哲學的共同的假定,乃是一項幻想。……進一步地去觀察,多樣性勝過共同點,的確是真的。事實上,現象學運動創立人的思想之變化花樣是如此之多,最後是無法正確地去介紹它,除非指出它是如何發展的。……現象學本身是透過不同的現象出現的。實在說,我們在這裏是有一談現象學之現象學的必要的。」(6-7頁) 詩鎞戈博的現象學史初版完成於一九六○年,如今已經過去了四十五年,現象學在這將近半世紀的發展更是多樣化,推陳出新。把這些最近的發展現況介紹出來,也是本刊推動現象學專題的一項重要理由。

本期專題特邀請政治大學哲學系汪文聖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邀請以下八篇專題論文:倪梁康(廣州中山大學現象學研究所教授):〈作為先天綜合判斷的本質直觀是可能的嗎?—-對石裏克、維根斯坦與胡塞爾之間爭論的追思〉;孫周興(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教授):〈海德格與作為形而上學的神學〉;柯小剛(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係副教授):〈睨讀《中庸》:對《中庸》的現象學解讀〉;蔡錚雲(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情境倫理、現象學心理學與質性研究〉;游淙祺(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我群世界與他群世界之間:瓦登菲爾斯論文化間際性〉;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身體與處境--赫曼.許密茲(Hermann Schmitz)的新現象學簡介〉;蕭豫安(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意識生命之前〉;葉文傑:《音樂的意義--認識論與存有論的哲學性探討》;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是一種藝術?─-就康德的「反思判斷」來看〉。

本期之專題書評為以下二篇:蔡錚雲:〈在超越與世俗之間——書評:德穆‧莫倫:《現象學導論》〉;黃冠閔(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書評:羅伯.索科羅斯基:《現象學十四講》〉。

另有一篇會議評論:蕭豫安:〈評論:胡賽爾和不尋常的新奇統覺中類型的功能、轉態和流變〉。

本期之一般論著由於篇幅所限,僅刊出黎傳緒(南昌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托于歌謠以喻意、藉於傳唱以教化:論說唱文學之祖──荀子《成相篇》〉。敬請讀者諸君享受這現象學研究的閱讀樂趣,並祝大家在新的農曆新年福慧增進,諸事心想事成。

三月號專題預告

《自然道德律專題》 

 

三月份月刊的專題為自然道德律專題,由輔仁大學哲學系所主任暨士林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潘小慧教授主編。著眼於當前社會亟須重新發現並肯定人類的基本共同之自然道德律(Natural Moral Law),本專題所規劃撰寫之論文旨在指出自然道德律不僅作為國家法律的基礎,在多元社會中,也是多數人得以溝通及合作的起點。同時,自然道德律也應體現為各學科及各專業之倫理基礎;神學、宗教的研究,更是需要倫理哲學的自然道德律。尤其,我們也探討此觀念如何存在於中國文化思想中,作為中西可以對話的共同基礎。敬請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