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本刊近三年來每個年度的第一個專題均由本刊發行人黎建球教授擔綱專題主編的大任,在繼「生命倫理專題」(344期)、「哲學諮商專題」(356期)、「輔仁學派的理論與實踐專題」(368期)之後,於今年的新春推出「人文主義精神專題」,作為本社推動哲學專題探究的開始。回顧這幾個專題的發展,其實其內在的理路有迹可循。生命倫理所探究的是一切有生命的存有者,在涉及人性行為的價值判斷時所應採取的態度或標準;哲學諮商則試圖開創出以古今中外的哲學智慧為人生所面臨的各種情境或難題,尋找自我療治癒的方案,並輔以正確價值觀的確立來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輔仁學派的理論與實踐則嘗試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上,建立一個有所依歸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一方面能銜接西方的士林哲學傳統,另一方面也能開展出屬於本土的哲學花果,更重要的是讓哲學這個偏重抽象理論的學問也可以發展出可以實踐的理論基礎。而人文主義的精神,就是要朝向這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道路上,提出一個符合人之價值取向的主張。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的最大特色,不在於離棄對神的信仰(這一有神信仰仍然堅定不移),而是在於企圖脫離神對世界的直接干預,找尋以自然解釋自然的途徑。這一以自然解釋自然的思路,也就是重新以人的理解方式為核心來詮釋世界,不再倚賴神的超越性力量來解釋世界。從這個思路來思考廣義的人文主義的內涵,吾人可以說這是一種以人為出發點,藉助於人的精神能力,來詮釋人處於世界的各種向度的問題,也就是人與造物者,人與人,人與自然世界(有生命界與無生命界)的一種態度。黎建球教授在他的大作中提到:「近代科學發展以來,由科學所建立的方法及討論內容已逐漸取代了傳統文化價值,甚至以科學價值來衡量一切,而科學本身的特性並不足以完全取代傳統的人文價值,傳統的人文價值並不因科學的發展而有任何的改變。因此,在面對新興學科的刺激下,如何能有效的重建人文主義精神?」潘小慧教授也提到:「整全的人觀所開展出的人文主義應是關注超自然或超性面向的,因此,提議馬里旦的『整全人文主義』或是李震的『普遍人文主義』作為我們採行的新人文主義。」吾人也認為,根據人文主義的精神,吾人以人為出發點,向人際問題,人與神,人與自然等問題邁進。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對待人的態度是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
本期共有以下五篇專題論文: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以整合的價值重建人文主義精神〉;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德行倫理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從Virtue Ethics的適當譯名談起〉;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美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吳瑞珠(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副教授):〈美國「人文主義宣言」內涵及其發展〉;李政達(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哲學系兼任副教授):〈士林哲學與人文主義〉。相關的專題書評有以下三篇:陳文祥:〈書評:馬里旦:《整全的人文主義》〉;蘇嫈雰:〈書評: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簡慧貞:〈書評:徐復觀:《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
本期另刊出一般論著如下五篇:趙雅博(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殷墟甲骨文中上帝與人魂不死的觀念之探索〉;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論《周易》對「道」的表達方式〉;梁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先秦儒家天人觀辨正--從郭店竹簡談起〉;尤煌傑、何佳瑞(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感性特質〉。最後一篇有關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論文,原定379期「藝術與哲學專題」中以一般論著刊出,由於該期篇幅不足,延至本期補登。另外,本期登出青年哲學一篇:蔡忠穎(輔仁大學哲學碩士):〈柏拉圖在《理想國篇》(the Republic)中論正義的內在價值〉。
謹以本期各篇論著以饗讀者,順祝本刊讀者諸君新春行大運,神形康泰,哲思泉湧,更臻大理。
二月號專題預告
《現象學專題》
二月份月刊的專題為現象學專題,由政治大學哲學系汪文聖教授主編。起始於十九與二十世紀交替的現象學自有其發展背景:它曾如維也納學圈的邏輯實證論一樣對抗著傳統的形上學,也曾如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學派一樣對抗著實驗與內省心理學;但現象學畢竟掙脫了此二學派所受到之自然科學主義的束縛,對於世界是什麼?以及探討世界的科學與哲學到底是什麼?更做了徹底的「回到事物本身」的要求。歷經一個世紀以來,現象學運動持續並擴大著,其足跡在哲學方面擴及詮釋學、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領域,在非哲學方面更對文學、社會科學、政治學、文化學、醫學、心理學、護理學、建築學、運動學等領域的思想內容與研究方法影響至巨。在此專刊裡將由兩岸學者分別從意識、身體、倫理學、心理學、多元文化、語言分析、神學、中國哲學詮釋等角度,集中在對胡塞爾、海德格的現象學,以及瓦登費爾斯的法國現象學、赫曼許密茲的德國新現象學做探討,並有針對國內最近出版的現象學重要譯作的評介。內容精彩,頗值得學界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