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古代的人們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心」是主宰思想的器官,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才漸漸了解到「大腦」在整個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性。可是「心」不必然指涉「心臟」,「心」的指涉在哲學的思考中是對應著「意識」或「心靈」活動。所有關於人的行為活動,特別是有意的活動,都關係到意識。以意識為基礎,我們才可以探究理智與意志相關的問題。而情感問題則是立基於意識之上的上層活動,它結合感官知覺、感性經驗,理性判斷,意志行為等等而成為情感的表現。在心理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學術研究中,都會觸及情感的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都是長久被鑽研的課題,於今再提這些問題可以有怎樣的新意呢?其實過去我們對於大腦與許多意識活動的關聯性,都是憑藉哲學性的反省來推斷,但是最近由於大腦科學的快速推展,使得過去憑藉哲學反省的推斷,現在可以找到機能性的對應解釋。儘管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距離完全解開大腦與思想之間的謎題還很遙遠,但是我們可以說已經看見一些更進一步的可能性了。一九九○年代,美國的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與國會圖書館合作推出「腦的十年」計畫,要讓大眾了解腦科學的研究現況。現在「腦的十年」已經過去了,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多年所累積的知識,已經讓我們可以開始勾勒腦的未來。這是腦的科學研究面向,但是腦的哲學研究面向正要開始對這些新發現重新與以整全性的詮釋。在此風雲際會之時,本刊推出由沈清松教授主編的《大腦、意志與情感專題》以使讀者們可以對此相關問題更深入的了解。
本期專題論文有以下六篇:沈清松(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大腦、情感與情意發展〉;尤根•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著,周明泉(德國慕尼黑哲學學院博士候選人)譯:〈自由與決定論〉;Ronald de Sousa(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著,馬競松(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譯:〈情感的合理性〉;古特曼(Giselher Guttmann)(維也納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沈敬亭譯:〈百年回顧:從刺激總量到腦皮層電位〉;華爾納(Fritz G. Wallner)著,鄧元尉譯:〈心理與倫理:一個心理學哲學範例〉;周明泉(德國慕尼黑哲學學院博士候選人):〈大腦、自我與自由意志〉。
配合本期專題的專題書評以及相關資訊報告有以下三篇:沈清松:〈書評:蘇隆德(Ronald de Sousa):《情感的理趣》(Rationality of Emotion)〉;周明泉:〈書評:Peter Bieri:《自由的手工藝-關於個人意志的揭露》〉;Ronald de Sousa著,馬競松譯:〈近十年情感哲學研究成果評介〉。
此外本期另有三篇一般論著:彭繼中(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孔、孟的野人君子對比意涵〉;譚明冉(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生):〈莊子、王夫之逍遙觀之異同〉。希望讀者諸君能喜愛本期的各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