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72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尤煌傑 

本期法國哲學專題,以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作為專題人物。柏格森,獲得一九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柏格森主張直覺比理智更深沉。他的《創化論》(Creative Evolution, 1907)和《物質與記憶》(Matter and Memory, 1896)嘗試以一個意識理論來整合生物科學的發現。柏格森的作品被視為對自然機械觀點的主要挑戰。他有時候被認為已經預見了相對論和現代心靈的科學理論的特徵。

柏格森的時間思想和概念已經大大地影響豪塞爾(Arnold Hauser),西蒙(Claude Simon),詹姆士(William James),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桑他耶那 (Santayana),以及其他作者,諸如裴貴(Péguy),華萊里(Valéry), 和帕索士(John Dos Passos)等人。懷徳海將柏格森的延續和進化的觀念從它們在有機生命的應用推展到物理領域。沙特也很佩服柏格森思想,海德格的存有學裡的「無」(no-being)概念是運用了某些柏格森的概念後,形成他的存在主義式寫作的反響。然而,也有些哲學家們指出柏格森沒有充足地說明直覺如何能夠脫離理智而運作。

在本期專題主編黃雪霞(輔仁大學法文系副教授)的策劃下,為讀者們邀約了六篇專題論文,其中有兩篇以法文寫成,另附中文翻譯以饗讀者。這六篇論文分別是:黃雪霞:〈柏格森的生平與著作〉,莫詒謀(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柏格森的自由思想〉,尤昭良(台北護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案計畫」助理教授):〈立體主義與柏格森哲學對比研究--以梅津杰為例〉,高凌霞(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柏格森論密契思想與宗教〉,葛浩德(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著,黃孟蘭(輔仁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譯:〈柏格森的樂觀主義或科學與形而上學之融合以拯救人類為目標〉(L’optimisme bergsonien, ou la réconciliation de la science avec la métaphysique dans une perspective salutaire – et salvatrice- pour  l’homme),林春明(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著,黃雪霞譯:〈柏格森:時間-綿延-生命〉(Bergson:Temps-durée-vie)。

此外,本期依例介紹三篇專題書評 :鄔昆如(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書評: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 黃冠閔(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書評:Marie Cariou:Bergson et Bachelard〉,李瑞媛(輔仁大學法文系專任講師):〈書評:柏格森《創造進化論》〉。相信透過以上的專題論文以及專題書評,能讓讀者們對於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能有更透徹的認識。

除了以上的當代法國專題篇章之外,我們在本期的一般論著刊出了四篇有關多瑪斯的論文: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多瑪斯論「勇德」之組成部分〉,張繼選(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講師):〈多瑪斯的自願行為理論〉,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講師):〈多瑪斯.阿奎那的理論定位——從基督教哲學角度的一種解釋〉,趙雅博(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多瑪斯論美〉。這四篇論文當中有二篇來自大陸學者,多瑪斯哲學最近漸漸受到中國大陸學者的注意與研究,值得我們觀察與注意,我們也樂見有更多大陸學者一起來切磋士林哲學。而趙雅博教授則是台灣早期研究士林哲學的健將,尤其在士林哲學的美學發展上頗有建樹,值得吾輩景仰學習。而潘小慧教授在多瑪斯哲學的持續研究上多年有成,本篇也是她的系列研究之一,也值得我們等量齊觀。從以上觀之,本期的一般論著也自成一個小型的多瑪斯專題。

最後,向讀者們介紹第五篇一般論著:臧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禮義之邦」探源〉。本文強調:「禮義之邦」的基本特徵,是統治者在民心與財貨之間,選擇了重民輕財。這種選擇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所在,也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所在。這個觀點值得對中華文化之今古對比研究者的注意。透過以上的介紹,希望讀者諸君能再次享受哲學饗宴的樂趣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

六月號專題預告

人生哲學專題

輔仁大學是最早推動「人生哲學」課程的學校,並設定為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至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已然成為輔仁大學的特色之一。如今,在全國已有多所大學校院開設「人生哲學」課程,甚至亦將之設定為共同必修課。本刊6月號的專題乃依據輔仁大學所規劃的「人生哲學」九大範疇:生態、道德(善)、藝術、理性、心理、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生理,作一初步之探討,每一範疇皆可單獨作更深入的探究。另外,「人生哲學」課程是與目前代學在學的青年學子共同探討人生各層面之議題,以奠立健全人生觀之基礎。因此,本專輯之主題論文主要是由中、青生代的學者協同完成,期盼做個引子,以牽引出更多、更深入的討論。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