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71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 尤煌傑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當中,由於許多人誤解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以及「未知生焉知死」等語,以致於在廟堂之上,文人士子多不語宗教信仰以及前生、來世等論題,遂形成只有對現世關懷的思想方向。這個想法不因為政治社會生態的改變而發生任何變化,從前在帝制時代雖有許多皇室祭典、但是對於永恆世界的看法卻是模糊的,缺乏有力的形上學理論來加以支持。到了改制民國,接受了許多西方民主、科學的思想,卻沒有接受到西方的宗教理論,以致於有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說法出現。現在我們在台灣享受高度自由、民主的生活,但也是少有人會注意到宗教的學術向度,以致於高級知識份子捲入帶有宗教信仰的爭議事件時,整體社會的表現卻是毫無章法可言。

但是人們對於超越界、永恆世界,前世、今世、來世的終極性關懷,絕不會因此而消失。於是在有關終極性關懷的問題出現的時候,這些問題遂轉向更加神秘的方向發展,或是成為只有中下階層的人們迷信的藉口。中國歷來的宗教發展都是從中下階層展開,西方佛教傳入中土,或基督宗教傳入中國都是在社會的各階層沒有等比例的發展。就連本土的道教或其他民間信仰,也都是以庶民的傳佈為主。我們想要藉此表達的立場,就是宗教性的思想議題,絕對是人生諸多面向當中的重要一環,而且也是學術研究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必須正確而且正向的面對有關宗教的學術研究,為此我們很高興在本期邀請張雪珠教授主編本期的「宗教哲學專題」。張教授不僅具有哲學博士頭銜,還具有神學博士頭銜,對於宗教哲學的研究精闢透徹,在她的主持下,本期專題共有八篇專題論文及一篇專題書評:張雪珠(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有關宗教起源的哲學反思〉,Bruno Niederbacher(Innsbruck University):‘‘Virtue Epistem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Jozef Niewiadomski(Innsbruck University):‘‘The Drama of Violence —A Religious Studies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孔子對死亡的某種定見〉,劉千美(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宗教圖像藝術之美學意義探微〉,莊慶信(輔仁大學宗教系教授):〈宗教對話理論—-從宗教哲學看多元論及包容論的困境及出路〉,柏殿宏(輔仁大學化學系教授):〈哲學在宗教與科學的對話之角色〉,李開濟(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組副教授):〈溈山靈祐的禪思想〉。專題書評為:王煜(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系兼任教授):〈評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四卷〉。

本期同時刊出一般論著兩篇:李震(教廷宗座聖多瑪斯哲學院士):〈由易經易傳看存在和人格〉,陸達誠(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全球化與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

謹祝諸位讀者能盡情享受閱讀本專題而帶來的知性上的喜樂,更祝福所有讀者神形康泰。

五月號專題預告

《法國哲學:柏格森專題》 

柏格森是二十世紀初法國知名的生命哲學家。一九二七年以《創造進化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思想從一八八九年開始,隨著他的重要著作陸續問世與深受矚目,影響遍及思想界、文學界與藝術界,更帶動世紀初持續十載有餘的「柏格森風尚」。《哲學與文化》在五月號將介紹其主要著作及他對法國哲學、文學、文化及藝術的影響。敬請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