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64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根據外電報導,發生於二○○四年九月一日在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提亞共和國比斯蘭鎮的武裝暴徒挾持學童事件,有超過三百人死亡,另有六百多人受傷。在暴力事件或戰爭事件中,我們聽到傷亡人數的統計雖然不免心驚膽顫,但是畢竟那些事件都是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事件,正如筆者在本刊359期《戰爭與和平專題》的編後語提及在廿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損失人命超過一億人,這個數字已經大到令我們對人命的知覺麻痺的地步。

如果受難的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故事單獨提出來看,我們在逐一了解某個個體的受難經過,為每個有良知的人而言,聽到這樣的故事將是難以承受的痛苦。在俄國最近發生的這個暴力事件當中,就出現了一個令人感到十分痛心的故事:當暴徒同意釋放數十名婦孺人質時,廿七歲的母親莎琳娜被迫必須在六歲的長女亞蘭娜及兩歲的幼子亞倫間做出抉擇,因為暴徒只同意一個母親只能帶走一個孩子。莎琳娜最後勉強選擇了亞倫,但當她緊抱著亞倫步出學校時,腦海裡卻充滿了亞蘭娜在她身後呼喚母親的哭聲。莎琳娜深知不可能帶著兩名子女一起安全離開,只能在和子女同歸於盡,或至少挽救自己和其中一個孩子的性命,兩者之間選擇,所以只好硬著頭皮抱著幼子離開。這篇報導沒有提及最後的結局如何,但是對於生命的體認和抉擇的兩難已經在這個感人的例子中昭然若揭了。

本期專題對於生命教育的闡述,旨在說明每個生命個體的尊嚴與價值,並特別關懷台灣地區的生命教育問題。根據一九九九年的調查,我國每十萬人就有十點三六人自殺,名列全球第十五位,去年自殺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九位。而「台灣地區青年主要死亡原因」統計,「自殺」更高居第三名,僅次於事故傷害和惡性腫瘤兩大原因。自殺問題在高度開發國家中益加顯得凸出,而且在承平時期並不因而減少。戰時的生存抉擇與承平時期的自殺選擇,看似互不相干,但是都同樣面對生命意義的斷定。

本期專題特別邀請台灣大學哲學系孫效智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以下是本專題各篇論文的撰寫者與篇名:孫效智:〈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生命課題與願景〉,陳立言(高苑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鈕則誠(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生命教育的哲學反思〉,柯志明(靜宜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道德實踐與生命意義〉,林綺雲(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副教授):〈走出青少年自殺與防治的迷思〉,連監堯(振聲高中宗教輔導室專任教師):〈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life.ascc.net)與生命教育電子報〉。

除了以上六篇專題論文外,本期的專題書評共有三篇:吳庶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助理教授)、丁宥允(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研究生):〈書評:Charles A.Corr、Clyde M.Nabe、Donna M.Corr《當代生死學》〉,孔令信(銘傳大學公共事務所兼任副教授):〈書評:鈕則誠《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及《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項樂琦(生命教育師資培育計劃助理):〈書評:孫效智主編《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及《高中職生命教育教案》〉。此外,本期的學界消息也配合本期專題,對於生命教育在台灣教育發展的沿革作一簡要的特別報導。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與台灣輔仁大學第三度的學術交流會議於六月中旬在風景秀麗的北京懷柔舉辦,本期的會議報導,即刊載了由鄔昆如教授(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所撰寫之此次〈「全球化問題的哲學省思」研討會總結報告〉,值得參考。

本期另刊一般論著二篇,分別是:趙雅博(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政治倫理的哲學基礎〉,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多瑪斯論「勇德」之意義與性質〉。希望本期的文章帶給各位讀者知性的饗宴。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