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60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 尤煌傑 

本刊於二○○三年三月號(346號)的「哲學問題大家談」專題中提出:〈你贊成於三年內廢除死刑的政策嗎?〉這一網路調查的問題,並且作出如下的說明:

根據二○○一年五月十七日各大媒體報導:法務部長陳定南表示,他個人希望新政府可以在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前完成廢除死刑這艱鉅的任務,並將配套措施完成修法工作,包括刑期上限提高、假釋門檻降低等等。陳定南指出:「目前有八成的民眾反對廢除死刑,現在重要的是要灌輸人民新的觀念,不要有『死刑可以遏止犯罪』的舊觀念」,他認為「判得重不如抓得到」,所以在未來三年,他會盡力推動廢除死刑。

法務部陳部長基於人權立國的理念,提出廢除死刑的主張,並且誓言在新政府的第一個任期內完成相關的立法。基於此一迎合世界主要思想潮流的做法,我們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也審慎地觀察我國是否進入可以廢除死刑的境界。基於對此一議題的關切,我們早在一年之前即已確立目前的編輯方針,積極邀請雷敦龢教授主編「廢除死刑的哲學反省」專題。從目前的相關行政與立法的成效來看,距離廢除死刑的目標似乎還遙遙無期,但是本刊編輯部對廣大讀者所許下的承諾就在這一期的專題論文中展示出來。

本期專題論文共有四篇:王玉葉(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歐洲聯盟之死刑政策:一個沒有死刑的世界〉,吳景欽(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生):〈從正當程序原則的觀點檢視死刑存廢的正當性〉,陳正和(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影響民眾支持廢除死刑的相關社會因素的探討〉,Edmund Ryden SJ: “Retention or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 Enquiry into the Fundamental Philosophy of Human Rights”,中譯:雷敦龢(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死刑存廢:基本人權哲學探討〉。專題書評二篇:雷敦龢:〈書評:紀欣《生死一線間:安樂死與死刑制度之探討》〉,周偉航(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書評:拉德列、貝鐸、普德曼《雖然他們是無辜的》〉。

雷敦龢教授的論文,主要關切點在於透過哲學思想的態度來思考死刑存廢問題,同時也將「人權」的觀念視為一個更高等級的標準,從而批判了某些無法適當表達人權思想的哲學。希望藉此來達成「推動廢除死刑者不僅要以理性證明其有理,更要引起人心轉變使反對者以新的眼光看到人的意義」。相對於此,陳正和教授的論文則是從一個社會整體表現的實證調查中來分析我國民眾對死刑問題的認知與態度。他在本研究的結論指出:「提昇整體社會後物質主義價值觀(而非物質主義價值觀),改變民眾的犯罪應報觀,與積極促進民眾對於生命人權的重視等措施與對策的研擬與行動是推動廢除死刑制度的重點可行的方向。」王玉葉副研究員的論文則是提供一個值得借鏡的參考,她從歐盟國家對死刑的全面廢止,並且進一步企圖影響其他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透過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來達成其影響全球廢除死刑的目標。充分展現出歐盟在理念與實際政策之間的傳達。最後,吳景欽先生的論文則是回到現實的法律層面來看死刑存廢的問題,特別是某些訂有「唯一死刑」的刑法,是否存在牴觸憲法保障人權的法意。論文的重點在於「以憲法正當程序原則為基準的檢視」和死刑有關的法律面向的問題。

本期也循往例介紹與主題相關的專題書評,雷敦龢教授所介紹的書籍,內容包含死刑與安樂死,這本書同時讓讀者兼顧兩個相關的課題。但是對於不加任何意見正反並陳的方法,頗有微詞。本書也同時提出美國的做法和台灣民眾高達百分之八十反對廢除死刑的報告,雷教授指出這一統計數字的偏高,其實與問卷的設計不當有密切關聯。周偉航先生所介紹的專書除了向讀者們介紹該書的內容,也提出他個人的反省意見供大家參考。本期的「學界消息」專欄,也配合本期專題。加強報導與死刑存廢相關的學術動態。

本期一般論著有以下二篇:張德文(湘潭職工大學中文系教授):〈董仲舒的美育思想〉,和關永中(台大哲學系教授):〈謝勒的現象學社會學〉。張德文教授的論文強調董仲舒的美育思想是「以聖人為最高統治者的榜樣,以君子為全體社會成為自我完善的理想構成,通過樂教,使人們身、心、神、容俱美」。關永中教授的論文從對謝勒名著《知識社會學》一書的問題出發,闡釋「現象學社會學」與「實證科學社會學」之間的區別,同時也比較謝勒和胡塞爾現象學在理想、核心義和方法論上的異同。

以上概要介紹本期各篇論文旨趣,希望各位讀者先進能享受到本期各篇作者的觀念饗宴。

六月號專題預告

《哲學、政治與公共領域專題》

在人人競奔私利的世間,由於有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的出現,才使得政治不淪為權力與私利的獸場,而有正義或公共善的實現。本刊下期將推出「哲學、政治與公共領域」專題,有沈清松〈慎到論法的公共性〉,劉千美〈文藝、權力與公共性〉,孫善豪〈馬克思理論中「共產主義」觀念〉,劉久清〈網路民主與網路公民〉,魏明德〈Public Sphere, Public and the Mapping of Politics〉和周明泉〈解構與建構:德希達與哈伯瑪斯論「歐洲後民族格局」〉等文章,敬請期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