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今年是西元二○○四年,正值康德逝世二百週年紀念。康德於一七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於東普魯士的科尼斯堡(Königsberg)(二次世界大戰後,劃歸蘇聯,改名為加里寧格勒 『Kaliningrad』)一個信奉虔信派信仰的家庭裡,他的父親則是當地的一個製馬鞍的工匠。康德死於一八○四年二月十二日,享年八十歲。康德對於西方哲學界的地位以及影響力無庸置疑,近年來兩岸哲學界對於康德哲學的研究也是不餘遺力,翻譯與研究數百篇,詳見戴立仁〈華人有關康德哲學的研究資料〉。我們為了推崇康德哲學的貢獻,特別選在康德逝世的二月裡出版康德哲學專題。
在康德逝世二百週年之後的今天,康德哲學最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哲學成就是什麼?是知識論,形上學,道德哲學,還是美學?從我們今日社會上所最迫切需要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道德哲學是當今最需要重視的課題,也是全球化之下的共同課題。雋刻在康德墓誌銘上的名言:「穹蒼繁星在我上,道德法則存我心」(Der g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至今仍是值得我們玩味再三。一九八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二十一世紀研討會」,特別提出「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如今在世界各國,重建傳統倫理美德、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建立優良道德規範等主張,已經成國各國教育的重點,而「品格教育」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的新顯學。在企業界,「倫理」成為核心能力,「品格」成為新世紀用人的標準。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調重振傳統美德,全國工總理事長侯貞雄認為「誠實」是企業上策。這是現代企業領導人在看見文明科技為人類所帶來的便利之後,發自內心深沉的迴響。我們開始有人想到科技發明的背後,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基礎,那只會使世界的秩序更混亂。
本期專題主編張雪珠教授長期研究康德哲學,特別是有關批判前期思想以及倫理方面的思想。本期專題論文中的兩篇英文論著,為張教授特別向德國哲學界兩位知名康德哲學研究專家Giovanni B. Sala和Harald Schöndorf力邀的作品。本期專題共有以下十一篇文章,依序為:鄔昆如(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評述康德生平及著作〉;Giovanni B. Sala SJ (München, Hochschule für Philosophie): “The Metaphor of the Judge in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 xiii ff): A Key for Interpreting”;及其中文翻譯:張雪珠(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審訂,喬瓦尼‧B‧薩拉(慕尼黑哲學學院教授)著,王建軍(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譯:〈《純粹理性批判》中(B xiii以下)法官的隱喻:康德知識論解詮釋的一把鑰匙〉;Harald Schöndorf SJ (München, Hochschule für Philosophie): “What does Kant say about the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of God?”;及其中文翻譯:張雪珠翻譯:〈關於上帝理論上的認知康德說了什麼?〉;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康德先驗方法的重檢:海德格與先驗多瑪斯主義的先驗方法〉;張雪珠:〈個人意志與公意一致之必要感:康德在《美感與崇高感的觀察的附註》與《見靈者之夢》期間的「道德感」倫理學〉;鄔昆如:〈從儒家與基督宗教的「悅樂」精神,看康德哲學〉;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對康德的自然科學哲學之探討〉;鄧曉芒(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書評: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戴立仁(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華人有關康德哲學的研究資料〉。
在本專輯的安排當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我們先從康德這個人的學術活動開始,然後依序就康德的知識論、倫理學、康德思想與中西哲學比較、科學哲學加以論述,然後是有關康德的書評,以及兩岸學者有關康德的研究文獻整理。這最後一篇文章,雖然只是文獻的整理,但是從這些目錄當中,可以看出以中文論述的康德哲學研究的成果,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期因為有關康德的論文所佔篇幅頗多,所以暫停一般論著的刊出。希望各位讀者能充分享受,這完整的康德哲學研究的饗宴。
二月號專題預告
|
《多瑪斯哲學專題》 三月份月刊的專題為多瑪斯哲學專題,由輔仁大學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鄔昆如教授和輔仁大學哲學系所潘小慧教授共同主編。幾乎在每個重要哲學課題上,多瑪斯都貢獻了不少的智慧與心力。多瑪斯除了是一位中世紀士林哲學全盛時期的集大成者外,同時也是一位神學家。為紀念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1224/5~1274)逝世七百三十週年(卒於3月7日),月刊邀請中外多位學者專家針對多瑪斯哲學中的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美學等課題撰稿,內容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哲學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