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56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 尤煌傑

現代社會變化多端,人際之間的接觸看似頻繁,但是卻不見得深刻。在一百年前的社區生活中,一個人一生所接觸過的人數,可能比不上現代人在一個月內所接觸過的人數多。但是人際接觸數量的多與頻繁,不表示人際關係的品質優良,我們增多了與許多對人生意義無關緊要的人際上的膚淺接觸,卻流失了與我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親友的接觸。據報載最近英年早逝的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在一年當中有三百個夜晚是在飛機上或世界各大城市的旅館中度過,其餘的時間才有機會分配給家人。溫先生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也對社會甚至兩岸交流頗有貢獻。但是這樣的價值選擇是否值得每一個人借鑑,頗有商討餘地。

本人最近有機會參與軍中對外島駐軍的輔導座談,與談的對象包括軍官與士官兵。軍中原本是個極為單純的團體,其中常見的問題不外乎管教、休假、任務負擔等方面。但是,由於軍中士官兵主要來自民間,所以目前的社會現象也會跟著帶入軍中,產生新的問題,並且新增問題的複雜度。目前軍方在部隊中增設心輔官,但是一位心輔官要面對二三千人的心輔工作,其作用只能用杯水車薪來形容。而且心輔工作不是可以在短期間內立竿見影,往往一個個案必須長期一對一輔導,很可能一位士兵從入伍到退伍的一年多時間,都無法完全在心輔的標準程序中完成輔導的工作。面對人數眾多,問題嚴重性較輕微的個案,以講求個別輔導的心理諮商方式進行,顯然不可能。心理諮商注重諮商師對案主的個別輔導,操作起來特別耗時,難以符合軍中講求效率的需求。我們則建議不妨考慮引進「哲學諮商」的方法,因為哲學諮商不必然要在形式上有諮商師與案主的二元關係。一個熟悉哲學觀念且懂得諮商技巧的人,可以透過自我的學習來達成心理層次、精神層次的自我療癒。哲學諮商的引用不是要取代心理諮商,但是可以產生互補的作用。對於較嚴重的心理疾患仍然需要借用心理諮商的辦法,至於幫助一般心理狀態穩定的人士做好心理健康管理,以及正確價值的引導,則可以讓哲學諮商發揮引導人生的功效。

輔仁大學哲學系首開風氣之先,從九十二學年度開始將「哲學諮商學群」列入教學課程設計,這項計畫可能是全台甚至全亞洲的第一個課群。這項課程計畫希望將來能為哲學發展出實際有效的助人方法,讓哲學的有用不再只是「無用之用」,並期許透過諮商與哲學的融合,促進人類文化長足的發展。為此,本刊特別請黎建球教授為今年度的第一個專題設計「哲學諮商專題」。本專題包含以下七篇專題論文: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本論述與敘事理論在哲學諮商中的理論與實踐〉,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論語之哲學諮商研究〉,許鶴齡(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助理教授):〈廿一世紀逍遙遊-莊子之哲學諮商方法〉。Peter B. Raabe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Fraster Valley in Abbotsfor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he Man Who Killed His Six Children: Philosophical Counselling and the ‘Problem’ of Free Will”(陳曉郁中譯),Shlomit C. Schuste (Independent scholar and lecturer, Ph.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Psychoanalysis, First-aid, and the Philosophical Café(錢仁琳中譯)從這些論文的內容來看,我們將會發現原來許多哲學的典籍都充滿著可以作為諮商的素材。莊子曾自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以和天倪。」《莊子˙寓言》莊子透過天馬行空的故事,引人在不涉及自身利害關係的情境下,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問題。而《論語》中孔子與弟子對談的紀錄,呈現出在面對相同的問題時,孔子則針對不同弟子的個性予以不同的鼓勵或勸戒,這點顯示出孔子注重個體資質的發展,開出不同的人生處方。人類常常因為無知、無明而徒增煩惱,哲學觀念的融會貫通則是教人超越此岸的煩惱,過渡到彼岸的「寧靜」。而現代西方興起的哲學諮商也提出「寧靜(PEACE)」方法五個諮商步驟,即:問題(Problem)、情緒(Emotion)、分析(Analysis)、默觀(Contemplation)、平衡(Equilibrium)。從這五個諮商步驟回顧許多中外哲學典籍,只要它的內容是和人性有關的論述,就可以發現它們多數都十分適合於作為哲學諮商的素材。

本期專題仍循慣例為讀者介紹與專題相關書籍的延伸閱讀,包含以下六篇專題書評:陳曉郁(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彼得.B.羅伯《哲學諮商-理論與實踐》〉,張紹乾(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生):〈舒密特•舒斯特《哲學診治—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另類途徑》〉,尤淑如(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候選人):〈馬瑞諾夫《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黃鼎元(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生):〈葛瑞林《生命的哲思》〉,尤淑如與施玫芳、洪廷芳(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生):〈艾倫˙狄波頓《哲學的慰藉》〉,沈家靜(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生)〈艾柳薩‧史瓦茲,隆納德‧史威普《家用哲學藥箱》〉。本專題另由尤淑如指導一群大學部的學生完成〈哲學諮商:理論與實務-課程學習成果報告書〉。

此外,本期一般論著刊出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宇宙觀與透視法的表現:中西視覺藝術在透視法所呈現的差異〉,本文作者嘗試從各種視覺藝術所使用的透視法中指出,透視觀點的選擇其實隱含著創作者的「宇宙觀」(Weltanschauung),宇宙觀是影響透視法的理論基礎,而實際上透視法的操作則是此一理論的具體應用。從本期專題的廣義解釋來看,也可將它發展成透過藝術哲學而引發的哲學諮商方法,這點有待本文作者將來繼續努力。

雖然,全球化的浪潮夾帶強勢西方文化襲捲而來,但是我們仍然在過年節慶上並行不悖地歡度元旦假期之後,緊接著忙著張羅農曆春節的全家團聚。謹此,代表本刊全體同仁向各位讀者恭賀春釐,平安如意。同時別忘了,利用漫長年假好好閱讀本期文章,可以充實心靈。

 

 

 
 
二月號專題預告

《康德哲學專題》

如果沒有康德這位超級哲學家,近代以來的世界哲學使絕對要重新改寫。這位具如此偉大影響力的哲學巨星,到今年二月將逢逝世兩百週年。一些中外學人秉持對他崇高的敬意,將在本刊的二月號,以專輯方式,共同發表對康德哲學不同領域的研究心得。敬請讀者拭目以待。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