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今年十月份學術界最有爆炸性的新聞,大概就是「教育部將在國際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表現列為大學校院總體評論指標之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政治大學排名第四十八名,引起學術界廣泛討論。中國時報在十月廿日的標題上更以「長庚竄起,政大暴跌」的標題震驚各界視聽。
教育部的採認標準是根據SCI,SSCI,EI的總數來進行排名,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是「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五千七百多種全世界重要科技期刊文獻的書目資料,並提供摘要,以反映自然科學研究成果。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一千多種期刊,反映社會科學研究成果。EI(Engineering Index)是「工程索引資料庫」,可反映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成果。
這項評比結果讓許多以人文社會科系為主的大學明顯居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因為很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具有強烈地域性,很難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因此國科會近幾年積極推動建立「台灣社會科學引用文獻資料庫」(TSSCI),建立本土化學術評比指標,藉以提升國內社會科學領域期刊的學術水準。經過四年的籌設規劃,至目前為止,國內已有廿八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列入TSSCI正式名單,另有三十五種期刊被列為觀察名單,最近開放線上查詢。TSSCI建置完成後,國科會審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的研究案申請時,在TSSCI期刊發表的研究論文篇數是重要評比指標之一。
教育部和國科會聯手打出論文引用統計資料庫作為評比指標這張牌,這兩大國內學術界的中央級機構做成這個決策方向,將來各大學和學術機構只能跟著這個遊戲規則來玩。否則各大學所收到的教育部獎補助款就會被刪減;大學教授向教育部、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案,個人的論文發表篇數除了要多之外,還要看所發表的期刊是否在以上三種資料庫收集之內,否則就很難得到經費補助。
本刊雖然累積長達三十年以上的經營績效,在國內哲學界具有相當公信力的地位,但是為了在本刊辛苦耕耘的作者群們面對未來學術評鑑的需要,本刊將於明年展開向國科會申請TSSCI認證的申請程序,以符合學術界的新要求。本刊編輯同仁本著服務學術界的熱忱,嚴謹負責的態度,相信不久就可以順利獲得認證。
但是在這一波熱潮當中,我們也需要停下腳步思索一下,除了量化的統計指標之外,品質如何能被檢視出來?有些學者指出:國際間有一套衡量學術水準的客觀指標,是以論文被引用量除以論文發表量,簡稱RCI。美國是世界RCI最高的國家,是1.42。歐洲的國家大部分都在1.0左右,亞洲的國家以日本最高,是0.7,台灣是0.35,還落在菲律賓、泰國、香港、印尼和馬來西亞之後。不過,RCI終究還是一個統計數字,不能看出真正的品質。
再退一步言,就算這些量化或質量並重的統計數字,都具有客觀的可靠性,大家都一起來玩這些數字遊戲,我國的高等教育將會出現怎樣的面貌呢?我們是否就會因此很快地擠身學術強國之林?恐怕不是那麼樂觀。整體學術水準的提升必須長期、多元地累積,如果所有大學教授都被迫參加這個強調研究第一的遊戲規則,那麼還有誰願意當個傻瓜去認真教學?如果老師不認真教學,又如何培養出未來優秀的研究專才?此外,還有誰會去理會「教授治校」的理念,花時間參與學校的行政工作呢?教育部以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論文引用資料庫作為評鑑依據之一,有其正當性與正面價值,但是必須考慮到所有大學並不是都適用統一的評比標準,各院校存在著個別體質差異,應該有更周延與多元的評鑑依據,才不會發生未見其功,先受其弊的反效果。
接下來為讀者們簡介本期專題,本專題是由洪鎌德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有以下六篇專題論文:洪鎌德(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導言:當代社會科學的哲學〉,郭吉助:〈費爾阿本德科學方法論析評〉,連雋偉:〈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邱太三:〈台灣社會刑事法律體制中人身自由權力的配置與爭鬥:以福科的權力系譜學角度的嘗試性分析〉(以上四位均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胡正光(德國弗萊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風險社會中的正義問題:對「風險」與「風險社會」之批判〉。在本期專題導言中,洪教授已經以歷史的眼光,兼具思想廣度,對近代各個有關社會哲學的流派予以簡明扼要地析論,這篇導言可以作為讀者了解整個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哲學發展的綜合引論,其中有許多理論也是本專題其他作者所欲進一步發展的論點,所以也是引領讀者了解本專題的最佳引論。
本專題附帶四篇專題書評,分別是城兆毅:〈書評:舒慈《社會界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廖育信:〈書評:福科《權力/知識》〉,姚中原:〈書評:吳汝鈞《胡塞爾現象學解析》〉(以上三位評介者均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曾志隆(東吳大學政治系博士生):〈書評:洪鎌德《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這四本書的評介,相信能為讀者拓展有關社會哲學的新視野有所助益。
此外,由於本期專題論文所佔篇幅頗多,僅能保留一篇一般論著。本期選刊由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翻譯,William Sweet(加拿大St. Francis Xavier大學)撰寫:〈哲學基礎,文化真誠與人權〉。Sweet教授為國際知名學者,其論著具有相當高的水準,而譯者長期從事詮釋學和當代歐陸哲學的教學、研究,其譯文亦頗有學術參考價值。希望讀者諸君能喜愛本期所刊各篇文章。
十二月號專題預告 《中國邏輯專題》 中國有沒有邏輯?如果有的話,它的真實面貌又是如何?這些問題在中國邏輯研究史中,不僅引起了重要的爭議,也推進了中國邏輯的實際發展。在本次的專題裏,我們將多元化地呈顯中國邏輯的面貌,除了透過與西方傳統邏輯和印度因明邏輯的同異比較來反思中國邏輯的存在問題,並指出中國邏輯的「推類」特性外;更進一步地,嘗試藉由西方當代邏輯研究的豐碩成果,勾勒出未來中國邏輯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本期特邀請了海峽兩岸及歐洲的邏輯學者共同執筆,值得期待。 投稿註釋注意事項 因投稿稿件激增,請各位作者注意以下月刊統一之註釋格式,以利排版工作:
一、哲學與文化月刊為方便讀者閱讀,採用當頁註,不採文後註。 二、原則上注釋中之數字(如年月份、版次、章節頁數)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三、英文書名或期刊名請用斜體字。 英文部分注釋排序: 書籍:作者姓名, 書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年份), 頁碼. 例:[1] Maurice Blanchot, Michel Foucault tel que je l’imagine (Paris : Fata Morgana, 1986), p. 26. 2 Helmut Thielicke, Man in God’s World, Trans. and ed. John W. Doberstei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3), pp.12-15. 論文期刊:作者姓名, “篇名,” 期刊名稱 期數 (年份): 頁碼. (論文須加列論文集名稱及卷期數,期刊之出版地、出版者名稱可省): 例:[1] Louise M. Rosenblatt,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Against Daolisms,” College English 54 (1993): 380. 2 Steven Spitzer, review of The Limits of Law Enforcement, by Hans Zeise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1985): 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