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53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 尤煌傑 

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雖然從廣義的「哲學」精神而言,都是代表東西方民族思考天人智慧的結晶。但是從各自的哲學體系的發展而言,彼此在哲學的觀念範疇所展現的重點則大異其趣。西洋哲學注重理性的分析,條理分明地從知識論、形上學以至倫理學,建立起系統一貫的哲學體系。根據理性的純粹運作或實踐運作,完成哲學系統的建構。而歷代哲人的工作則是在這個既定的大架構之下,提出各自的理論主張。

對比觀之,中國哲學的特色則展現出綜合融貫的性格,就外向的思考而言,強調人與自然的融貫,人與天的合一;就內省的思考而言,心、性、情融貫,身、心、意合一。完全不同於西方以理性為主導的思想架構。因此,儒、道思想內容或有不同,但是思想的主架構則是方向一致,那就是朝向融貫與綜合的大方向發展。

我們這樣對比鮮明的區分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這種對比明顯呈現於近代以前的所有哲學思想。但是對於當代哲學的發展而言,由於東西方交通的便捷發展,促進了東西方思想的更進一步互相了解。當代西方思潮也開始注意到非理性的因素,「人」與「自然­」調和的思想,不再唯「理性」馬首是瞻。近年來在教育、心理學界也興起「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理論(以哈佛大學學者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為理論奠基者),推翻了過去強調「智育」為主,倚賴量化評分的缺點。開始全面地思考人類智能發展的不同向度,以及思考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影響。這項重大的改變,其背後隱藏著對價值多元化的肯定。同理,我們也應覺察到,中國哲學不同於西洋哲學,特別是不以「理性」作為唯一的理據,並不是中國哲學的缺失,反而正好反映出哲學思想的多元性與豐富性,以及不同文化的思想特色。迦納把「智慧」(intelligence)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參考,並且鼓勵更多類似界說的定義。中國哲學所特別強調的心、性、情等觀念範疇,正足以顯示中國哲學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所凸顯的特色。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我們很高興地為本刊讀者推介本期專題:儒道與性情。

本期專題論文包括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儒學之性情形而上學〉,曾亦(復旦大學社會學系)、陳怡(復旦大學哲學系):〈性情問題與朱子、張南軒辯仁愛之不同〉,陸建華、孫以楷(安徽大學哲學系):〈朱熹視界中的老子〉,王煜(上海師範大學):〈道家哲學八論〉,聶雅婷(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馬良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侯深(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風流千古,人琴俱存:漢晉之際的士人與琴的關係之探討〉,林榮森(建國技術學院):〈道家與書法藝術〉計七篇論文。專題書評包括徐舜彥評韓強著《儒家心性論》,蘇嫈雰評韓鍾文著《美善境界的尋求—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研究》,杜保環評王中江著《道家形而上學》及黃玉麟評李生龍著《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計四篇專書評介。以上各篇簡介已概述於專題導言中,不再贅述,各篇之豐富文采就等各位讀者親自品賞。

本期特地為本次專題舉辦一個小型座談會,討論儒道思想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請到郭文夫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李蕭錕教授(華梵大學美術系)、盧廷清教授(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三位共同討論,值得對中國書道藝術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品鑒。

本期一般論著刊出曾春海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的〈顧憲成、高攀龍的心性論及其教育理念〉,以及謝湘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的〈從王弼論易掃象到提出「聖人體無」之關連〉。曾教授的論文首先對顧高兩人如何面對陽明後學「無善無惡心之體」、「良知現成」所衍生的誤解、流弊予以駁斥,且從批判中重構其心性理論。其次,作者介紹東林學派的講學宗旨及治學內容。這一部分的提出使得讀者更能明白當時學院講學的實際景況。另外一篇謝湘麗的論文是從王弼注易掃象的觀點,解釋其「無」與「自然」的旨要,並找出老子注易和聖人體無的關聯性,以理解王弼學說中之一致性。

本期學界消息以〈女性的覺醒〉作為專題報導的主題,簡介了西方世界女性主義思想的大致梗概,同時本期的會議簡訊也集中地報導最近有關女性議題的活動。歡迎對此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多加注意、參考。另,本期哲學漫畫因故暫停一次。未來在哲學漫畫方面也採公開徵稿方式,詳情請參閱本期廣告頁,歡迎各界高手共同來開發這塊新園地。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