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各有不同的哲學課題,針對不同的哲學課題的探索也發展出不同的哲學風貌。例如在希臘哲學的發展上,從公元前六○○年,開始發展出宇宙論的思想,隨後由客體世界的焦點轉向主體世界的焦點,形成短暫的辯士時期思想,繼而進入雅典時期的體系論大成。到了希臘化時期,由於面對政治擴張與族群互動頻繁的影響,產生了對於倫理問題的高度關懷。我們可以說希臘哲學的發展,已經在前後八、九百年間完成了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發展藍圖。在希臘哲學之後,哲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更大的循環。中世紀哲學在融合希伯來信仰之後,展現出對形上學思想的超越追尋與深度描寫。近代哲學思想則又在三百年之間,把哲學思想的重心重新扭轉回到對認識主體的關切,形成一個開創認識論發展的新局面。接著在德國唯心論的體系化發展下,黑格爾哲學把這股氣勢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後隨著他的過世,又讓西方哲學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隨著廿世紀的百家爭鳴,以及面對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的發展,遂又讓價值理論重新受到重視。
這個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經緯,相對於我們──一個在台灣以漢文化為主所發展的多元族群而言,我們只是這個西方思潮的邊陲地帶,甚至文化附庸的地位。但是,如果從新世紀地球村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早已脫離中央與邊疆的兩極思想,每個地域,每個文化都在對全球化浪潮激起回應。舉個具體的例子,台灣在一九九九年所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受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的產業,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產能中輟,也使全球電子業的行情受到波動。又如,今年遠在半個地球之遙的美伊戰爭,也影響全球經濟景氣的復甦。這些例子背後的影響所及,說明全球化發展的結果,不只在經貿發展上的單一化,就連文化、學術交流也正在朝向單一化的方向發展。我們所應注意的是,切莫讓這種單一化的結果變成西化的唯我獨尊,進而讓我們所賴以維繫精神文明的傳統思想價值被這股浪潮淹沒。
我們既不能鎖國自閉,固步自封,也不能斬斷文化血脈,全盤西化。自我保存之道,便是帶著我們傳統思想精華的部分,融入全球化的價值體系之中,發揮我們文化思想對全球價值觀的貢獻,同時挺立我們的價值觀的獨立性。
這個融貫東西思潮的理想,始終是哲學與文化月刊長期所自任的文化使命。今年度哲學與文化月刊重新改版,不只是版面的更動,我們也做了許多內容上的實質改變。我們開始嚐試加入以外文書寫的論文,藉以拓展本刊在國際上的能見度。目前是不定期的邀請外文稿件,將來這一規劃將成為每期的常態。同時在專題的選題上也力求平衡東西哲學思想,同一個專題也不限於只有中國思想或只有西洋思想的論文。
本期「德行倫理學專題」便是這個理想的新一回合的提出。本期專題主編潘小慧教授研究倫理學多年,特別著重在德行倫理學的鑽研上。潘教授指出西方倫理思潮從「以德行為基的倫理學」出發,在經歷中世紀的發展之後,進入近代時期曾一度轉向「以行為為基的倫理學」。但是在廿世紀的下半葉開始,又產生了一股復興「以德行為基的倫理學」新潮流。這其中轉變的關鍵就在於辨明,究竟是「倫理行為或原則」與「倫理行為者」孰輕孰重。本期專題包含海內外八位學者撰寫九篇專題論文,亦邀請三位哲學同好撰寫三篇有關德行倫理學中文著作或譯作的書評。德行倫理學在西方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思潮,而在本國的研究與傳播上也只有少數的成果,因此本期的出版對於此一研究領域自有其重要性與意義。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專題並不清一色把研究範圍鎖定在西方倫理思想上。潘小慧教授的兩篇論文:〈《荀子》中的「智德」思想〉一文,是本專題唯一處理中國哲學的德行論題材的論文,而〈中西「智德」思想比較研究─以先秦孔、孟、荀儒家與多瑪斯哲學為據〉,是就同一個倫理學觀念的東西方理論上的比較研究。此外,李琪明教授的大作〈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則是就教育之實踐面向來檢視德行倫理學的理論之應用。其餘各方學者亦本其專業素養,提出擲地有聲的論文,值得本刊讀者仔細品味。由於各篇重點在專題主編的導言中均已一一介紹,故在此不再重複贅述,請讀者諸君自行尋幽訪勝。
編者在此再次提醒諸位讀者,本刊自七月號起,又邀得漫畫界名人魚夫先生為本刊開闢一個哲學漫畫專欄:「超硬科技之哲學篇」。透過魚夫的漫畫幽默,能讓你在思索抽象的哲學理論的同時,也能暫時將緊繃的心靈輕鬆、解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