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48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編輯部

 

哲學的思辯是否無謂?人類現實的生活似乎不用爭辯也無需證明的呈現了的這一切,所有的反思人類的認識過程不過是聊備一格的備忘錄,還是如康德般驚嘆於科學進步而為避免失落而為其找尋理由的「後設理論」,若嚴肅以對,以上二者的作為,就算再成功難道不也只是對實然存在的現實,找到之所以如此的軟體而已嗎?洛克所謂清道夫的工作真的成為哲學工作的本質。則哲學作為追求真理、愛好真理的「本質」吾人仍有何自信可以說的出口?若再更悲觀一點言,若哲學研究連清道夫的工作則做得不稱職,那麼吾人又當如何自處?

因為學科的專業化、技術化使得哲學清道夫角色扮演的不稱職不惟可能,並且更為可能的是,連此一職務都可能隨時不保。科學進展不曾稍停,哲學作為其「驅動軟體」的說法立即暴露其跨大性。如果連這一職務都可能不保,那麼哲學研究竟剩下什麼?這個問題必需嚴肅以對。言哲學本身的問題其實與哲學中個別學科諸如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的問題本身就是同一的。若吾人無法為哲學找到一個存在下去的理由,則其他學科更不可能有存在的理由。而這仍只是十分消極的生存理由而已。因為相對於此,我們還得為自已找到前面所言哲學領導社會的原始企圖與事實曾經存在的令符。

如果以上對科技現象實存並自我開創的現實,使哲學研究退化到聊備一格的地步,同樣是對現實的觀察,這個社會是否真的不需要哲學了嗎?我們該再問一問自己。

以下是本期作品簡介。

本期的專題為儒家倫理學,首先是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劉述先教授的大作:〈作為世界哲學的儒學:對波士頓儒家的回應〉,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儒學的活力實乃文化之活力、倫理之活力,而儒家倫理是確實可以在不斷的對話與溝通之間,源源不絕地形成一種世界性的哲學,在各自的基礎上吸納對方的長處,而終在國際上成為一個有尊嚴的精神傳統。接著,葉海煙教授的〈儒家哲學的當代型態及其可能性研究--以劉述先與杜維明為例〉,揭顯儒家哲學與儒家倫理的當代型態,並同時設法展開儒家哲學的現代向度,也涉及儒家倫理諸多關鍵性的課題,如儒家之「自我」、儒家在道、學、政等面向的展開,以及儒學的宗教性等,而陳振崑教授大作〈現代意義內的儒家宗教意識〉,則更嚴謹的論及當代儒家在理性要求下呈現出何種宗教意識形態,值得吾人深思。此外,由高柏園教授〈經權原則與道德判斷--以《儒家生命倫理學》為中心之討論〉一文看來,生命倫理始終是儒家倫理在其核心意義之外,可以進一步和當代倫理對話的基點與參照系統,而高教授對經權原則的注意與關切,他提出了有關道德判斷與道德人格如何有其兼具應然性與實然性的重大問題。由此對應全球化以反思儒學「家」的倫理,潘小慧教授大作〈經濟全球化與儒家『家』倫理〉指出儒家德行倫理在當代的實際處境,並同時提出可行的因應之道與成全之道,顯然極富有啟發性。而最後黎建球教授以〈儒家的王道理想〉為題,並論及杭亭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則在「王道」的宏觀之下,肯定儒家王道思想在重建世界秩序時所可以扮演的角色,具有儒家倫理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考面向。

四篇書評的作者分別是林淑文女士、杜保環先生、陳美玲女士、潘小慧教授等,分別介紹四本非常值得一讀著作。論著方面本月選刊了楊自平教授〈熊十力體用不二之《易》外王思想〉及劉原池〈張載「心能盡性」說對胡宏「盡心成性」說的影響〉,而在哲學題大家談的單元,我們則提出了「在責任與私利不能兩全的情況下,你會如何選擇」以就教於廣大讀者。

以上佳作值得哲學人與一般讀者細細品味。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