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527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明代心學家的內聖與外王」專題,很榮幸邀請到蔡家和與彭傳華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針對此一影響近世東亞深遠的議題,進行專題性的研究成果之呈現。心學傳統從孔孟以來不僅影響中國,近年亦深刻影響了日本等東亞文化,諸如溝口雄三的《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崗田武彥的《王陽明與明末儒學》等等,皆說明心學跨越國界的影響力。而當代以內聖與外王學象徵儒學結構的區分始自熊十力與牟宗三,此乃仿傚宋儒提出以内聖外王之道論儒學,希使儒學條理秩然、洵擇之精而語之詳。本專題各篇即本此結構,以王陽明、劉蕺山、黃宗羲文本為素材,從思維特徵、良知學屬性、政治之道等面向呈現此專題特色。
第一篇是彭傳華教授的〈王陽明《南贛鄉約》的鄉治思想探析〉,本文透過具體鄉約中的鄉治思想,省思陽明的為善去惡,檢視《南贛鄉約》在歷史上的重要影響與其局限性。第二篇蔡家和教授〈黃宗羲與陽明學「心體說」之合會可能〉一文,旨在對陽明「心之本體」與黃宗羲「心無本體」兩者進行比較,敘明「即本體即工夫」與「散本體於諸工夫」之異,釐清兩人不同的問題意識,反思黃宗義所論之心本體與陽明之同異。第三篇〈陽明聖人觀之思維特徵分析〉,本文藉由陽明文本的分析,探討此一宋代理學開始重視的「內聖與外王」的對偶觀念,究竟是地位平行、或是以其中一項要點為軸心再向外開展的概念,並對照當代重視實學價值的觀點,對此問題進行檢視。第四篇黃繼立教授的〈「內聖」的隱喻:論陽明學裡的「金」、「鍊」之喻〉,本文提出「理想的心(性)是純金」、「現實的心是金礦」、「工夫是鍊金術」、「知識是合金術」四種隱喻概念,分析陽明學裡的「金」、「鍊」之喻。第五篇徐波教授的〈劉蕺山《人譜》中的「幽暗意識」探原〉,思考儒家對人性負面因子的態度,檢視其中的幽暗意識與孟子的性善論傳統不相衝突的理由,以作為外在修行實踐工夫的基礎。
在書評部分,則分別由程能的、周心逸兩位青年學者評述耿寧的《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以及張天杰的《蕺山學派與明清學術轉型》兩本著作。程能的對耿寧先生的良知三義說,以及陽明後學對致良知問題的討論有內容中肯的分析,指出耿氏研究中國哲學文本的基本認知,在於相信人類精神生活之間是彼此通達的,故其現象學方法希能跨越時空界限把陽明精神與其他讀者的精神體驗連接起來。周心逸對《蕺山學派與明清學術轉型》一書做了扼要的介紹,本文區分「詳考人物思想關聯,觀照學派整體互動」、「梳理書院、講會活動,彰顯學脈傳承變革」,以及「探究學術、時世、人生聯繫,求真歷史、思想細節」三部分,詳實地掌握本書之要點。
一般論著部分,本期刊出包含士林哲學、中國哲學與佛教哲學等主題,刊出〈士林哲學同基督宗教信仰之關係的再思考〉、〈《呂氏春秋》的宇宙生成論研究:以〈圜道〉與〈大樂〉篇為中心〉、〈「宋學」在乾嘉漢學話語中的不同意蘊〉、〈告別「惡的形而上學」:論傅柯的疾病概念〉、〈佛教「超越論題」(The Transcendency Thesis)在英語世界的論爭與反思〉、〈「怪論」造就「新知」:錢玄同的《周易》研究〉等六篇文以饗讀者。
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謝,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讓每期的刊物皆能以謹慎的態度處理,維繫刊物最嚴謹的水平。在此誠摯感謝各位的努力,也期待本刊內容能使讀者獲益,從中汲取所需之智慧,豐裕學術靈感,激起更多學界之討論。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