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四月, 2025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25 - 四月 - 30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本期專題以靈性與自由為題,由黎建球教授與陳文祥教授共同主編,論文與書評作者多從士林哲學集大成者,聖多瑪斯的哲學神學出發,開展靈性、倫理、牧靈及自然道德律的探討。這些卓越的研究論文在導言已有粗淺的介紹,其中精妙仍有待讀者細細推敲,此處就不多加贅言。以下,我們願意針對一般論著的部分,為讀者略加介紹並簡單的評議。本期一般論著共收錄七篇論文及一篇書評。
第一篇論文為樓巍教授與耿羽飛博士生共同撰文,二位學者以〈惡人是否後悔?——對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七卷與第九卷中惡人形象之衝突的嘗試解讀〉為題,詳細指出該書第七卷與第九卷間對「後悔」的描述似乎有所矛盾。本文論證謹嚴,對原典精確掌握,展現作者對文本分析與道德心理學,其對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剖析,亦幫助我們對惡的理解帶有主一步的理解。第二篇論文為黎惟東教授所著,其題為〈從Fred Feldman道德判斷的四個要件探究孟子的道德判斷〉。黎教授運用這位當代分析倫理學家對道德判斷的剖析,在中國哲學的脈絡下進行比較。這樣的跨文化詮釋與比較,不僅有助於現代讀者重新理解孟子的道德哲學,也對中西倫理學對話開啟新的切入點。
第三篇論文為〈仿效敵對與犧牲危機:吉哈爾的《暴力與神聖》釋義〉由林德祐教授所撰。林教授從《浪漫的謊言,小說的真實》的研究為起點,而後集中討論《暴力與神聖》這本名著,透過對仿效慾望的描繪,剖析暴力生成的成因,並釐清其中隱含的文化與宗教根基。透過此一論文,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暴力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之複雜角色。第四篇論文題名為〈康德與舍勒:道德價值來源問題之爭〉,由周振權研究員所著。作者針對康德的義務論與舍勒價值倫理學,展開縝密比對與批判。本文不僅清晰梳理二者對道德價值之根源理解的歧異,更藉由學界重要的理論者之評論與反思,其指出在舍勒理論中「價值感受」之邏輯張力與其難以克服的鴻溝,尤其是道德行動之自由性無法完全由情感能力加以解釋,由此作者認為康德義務論仍有一定的說服力。
第五篇論文為王薛時教授所撰之〈公平、人數與道德價值的份量〉,作者探討布魯姆對公平的獨特詮釋。王教授指出,若公平僅限於相對性的滿足,則樂透顯不為功,但若樂透能夠具有意義,則關乎絕對的滿足,但如此一來,而數量就顯得為重要。作者認為從此看來,樂透似乎未必具備充分的道德理由。第六篇論文為〈災厄與天命:《易緯》推演思想析論〉由田可研究員所撰,其剖析《易緯》中關於天命與災異的推演模式,梳理其中世軌說與九厄說的異同與演化脈絡,並指出其背後蘊含的曆法邏輯與天人關係觀。作者細緻的爬疏文本,充分的論證讖緯思想如何在制度、政治與天人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七篇論文由趙志輝講師所著,題為〈具身共情:共情研究的一種現象學方案〉。作者試圖以現象學方法重新構建對共情的理解,主張當代心智理論似乎對共情之本質仍有著錯誤理解之處。本文主張,共情本身應是具身共情,才能說明主體間如何在感知、情境與敘事三重維度中,交織成為理解的關係網絡。
最後,本期月刊還收錄一則由譚靜與包向飛二位學者合撰的書評,他們所導讀的是由學者Chris Fraser著,Late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晚近古典中國思想》)一書,導讀者系統的評析該書作者對晚期中國思想的研究,學術嚴謹與開放兼具,讓我們得以進一步反思中文學界在面對英語世界重構中國思想時,應具有的辨析與詮釋自覺。總結而言,本期所收論文橫跨倫理、政治、宗教與心智哲學等領域。不同的論文雖取向不同,但都在各自的問題意識下擁有嚴謹的論述,值得學人再三細讀。最後,我們也期待在這些學者研究的成果中,能引領讀者進一步的思辨,成為後續研究與對話的基礎。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