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士學位研修學程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基督宗教,特別是天主教作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脈絡,在歷史上留下了極其鮮明的色彩,在諸多面向皆有可觀。不用說在哲學、神學與信仰上立下了人類朝向神聖不可抺滅的資產,乃至於在文學、藝術、社會、道德、價值及至傳播史等皆有著珍貴的富藏,只要稍微對人類精神有興趣者,幾乎不可能無視天主教全體思想直到現在仍持續發展中的貢獻,同樣的,任何企圖繞過天主教的社會實踐,也無法對人類全體福祉產生全幅理解的可能性。
對這些思想或實踐的層次,皆被視為某種可觀察與研究的標的而被妥適的處理。然而,若要說我們真已經一一地挖掘與討論了其為數可觀的論題,亦是言過其實之論,正因為視域太過深廣,因此某種對論題的分殊化可能在觀點整合的目標下,一個必要的前置之舉。有意思的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這些個別的論題之中,天主教的學術與實踐皆共同朝向了一個普遍的主題與目標,即找到唯一至高的智慧與大能者,亦或許在這樣的發現之下,會轉過頭來讓研究變得簡單一點。本期的專題就在「天主教文學——經典、詮釋與譯介」這樣的題旨下展開討論,由輔仁大學鄭印君與黃渼婷二位教授共同主編。為了對本刊提出有一個總結的概括,我們還是不惜抱著野人獻曝的心情,為其寄以數語。
本期專題共錄3篇英文論文、2篇中文論文以及2篇專題相關書評。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助理教授Wojciech Rybka(呂博侃)所著之 “Can a Wordplay in the Biblical Hebrew Be Adequately Expressed in a Foreign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 Isaiah 5:7 and Its Selected Translations”(〈聖經希伯來語的雙關語能否用外語充分表達?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章第7節及其譯本的個案研究〉)。作者指出聖經之雙關語及其風格構成翻譯之極大挑戰,其依撒意亞先知書《葡萄園之歌》為例,說明翻譯之取捨與優先為研究者指出一條可行的路徑。第二篇論文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助理教授Brian Reynolds(余哲安)所著 “The Virgin in Hell: Mary in Dante’s Inferno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地獄中的聖母:瑪利亞在但丁的《地獄篇》與基督徒傳統〉),作者本於其信仰傳統而立論,經由但丁作品為中介,愷切說明作為擊敗魔鬼的聖母瑪利亞的在信仰中的位置,指出聖母作為在世之人克服邪惡之保證,使人重歸天主的角色不容輕慢。第三篇論文為日本南山大學南山宗教與文化研究所Seung Chul Kim(金承哲)教授所著之 “A Journey to God: Shūsaku Endō and Detective Story”(〈往神之旅程:遠藤周作與偵探小說〉)一文,金教授這篇英文作品為我們引荐了天主教作家遠藤周作作為基督徒作家的生命歷程與其文學信信仰的境界。
第四篇論文之作者為任職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的鄭印君教授,其以〈互文中的書寫與信仰界域:遠藤周作《沈默》與格雷安.葛林《權力與榮耀》之互文性敘事研究〉為名提交了論文,如題旨所示,作者藉由二位天主教作家的分析比較,試圖呈現不同作者間之信仰體驗及其與各自文化羈絆。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助理教授黃渼婷所撰之〈中華文化語境下的天主教文學:從明清時期至當代〉一文,作者指出,透過16世紀起天主教傳教士的傳播,不僅在中國建立了信仰的基礎,同時此時期的天主教在詩歌與文學的領域亦有可觀,如何勾勒此一面向之面貌是為本文之主旨。
此外,二篇書評分別為杜孝捷教授為文介紹之聖女大德蘭著之《聖耶穌德蘭之詩集與散文集》以及張宛新博士候選人所推介張秀亞著、于德蘭編選之《張秀亞信仰文集》,我們很樂意將這二本好書推薦讀者,也感謝二位學者的剖析與導讀。
除了專題以外,亦收錄來自中國大陸學者的5篇論文及1篇書評,分別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瑋皓,其題目為〈論牟宗三與唐君毅「儒家形上學」詮釋視域較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寅麗之“Hannah Arendt on Humanity and Dehumanization: [...]
Archive for 十月 30th, 2020
於 2020 - 十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