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從宋代以來,天理人欲之辨成為新儒學的重要議題,其存在基礎源自人文的「禮制」與人對「自然」欲求的追求兩者間所形成「內在張力」。此問題從先秦的「禮之本」的探問到魏晉的「自然」與「名教」之爭,再到清戴震批評宋儒「以理殺人」,再顯示天理人欲之辨問題的重要性;而近世以來新儒家的密集性探討,更顯示出此問題亦屬具歷史循環廣度的議題。本專號即透過宋明清三代儒者理欲觀的分析,詳盡地的檢討「理欲合一」、「理在欲中」、「達情遂欲」等不同儒者的思想模型,呈現出當代學者在此向度深度思考傳統儒者之智慧。
本專號由六位專家學者協助撰稿,並依外審委員意見修改後付梓。第一篇論文是曾春海教授的〈朱熹與戴震的理欲之辨〉,本文評比了朱子與戴震對理欲之辨的見解,指出戴震對朱子的誤解與兩人觀點的共通處,及其自然主義的誤區。第二篇論文是蔡龍九教授的〈道德的純粹性——以劉蕺山《人譜》為核心〉,本文透過劉蕺山《人譜》中所關心的人性論與對治欲望方法分析「過」的來源,並反思道德的純粹內涵。第三篇論文是陳振崑教授的〈明清之際王船山的「理欲合一」論〉,本文精闢地分析了王船山早於戴震一百年前的明清之際,建構了「理欲合一」的典範,並闡釋船山哲學中的當代義涵。第四篇論文是張鵬偉教授的〈戴震理欲觀的轉向及其效應〉,本文詳述了戴震哲學對宋明理學理欲之辨的反思,彰顯戴震學問對宋儒理欲觀思想的開拓和遮蔽之雙重特色。
專題書評共刊出二篇,第一篇是盛寧教授的〈書評:安靖如:《聖境:宋明理學的當代意義》〉,本文針對安靖如書中提出「有根的全球哲學」(rooted global philosophy)與「建設性接觸參與」的特色性方法提出詳實分析,並指出其於當代儒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時反思儒家與其聖人理想的當代詮釋之價值。第二篇是宋喻教授的〈書評:張鵬偉《天理與人欲的歷史蘊含與現代意義》〉,本文對張鵬偉專書各章內容有精準分析,並透過方法論與歷史背景的疏理,點評出為何作者必須區分理學天理論的道德本體義涵和不同形態,以及人欲的不同類型;最終堅持在天人範疇中解讀理欲關係,主張不能將天理人欲之辨化約為理欲之辨,強調離開了天人合一本體宇宙論的預設,理欲之辨將失去其生命力和重要價值。
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黃信二教授的〈張載哲學中「禮」與「理」間的轉換機制〉,本文指出「禮」的僵化原因,探討宋代有關禮的文字性內容能否承載人的情感的問題,指出問題根源主要是實踐禮者本人的動機能否具有天理的根源性,此屬理學家以「理」重新詮釋「禮」,欲還原孔子的「禮之本」,故強調「禮者理也」的原因。第二篇是王楷教授的〈荀子化道觀念發微〉,本文分析出荀子透過「性偽合」的過程,使化道工夫的目標並不僅屬理性對感性的主宰,而有其尋求主體在道德上的自由與「道心之微」的境界。第三篇是侯松教授的〈從真義之辨到對話自省——《論語》「親親相隱」章的文本話語闡釋〉,本文跳脫學界有關「親親相隱」聚焦到「直」、「隱」二字意義的辨析,主張理解需要行動與心靈的體悟,並於歷史對話中反觀自我,以豐富對「直」與整個世界的詮解進而走向「修身」之道。第四篇是周明泉教授的〈論Hegel的治療式正義觀:Axel Honneth的規範性重構方法之詮釋與批判〉,本文分析Axel Honneth主張唯有社會自由才是真正自由的觀點,並檢討此原則如何作為自我實現的構成條件,同時有助於重建規範的社會秩序。第五篇是藍法典教授的〈論「覺民行道」範式對明代政治文化的建構與遮蔽〉,本文透過「得君行道」與「覺民行道」範式反思余英時對宋明兩代政治文化如何走向現代的思考,主張明代政治突顯話語秩序自政治秩序中獨立與多元化的過程存在一種被技術控制的可能,以及其權力利用多元對神聖性的消解而進一步消除內部制衡時,其自身也由顯性走向了隱性的特徵。在書評部分,則收錄張永超評論貢華南的《味覺思想》,以及馮寧寧評論董平的《王陽明的生活世界——通往聖人之路》兩文,介紹兩書的學術價值。
本期主題「理欲之辨」涉及「身體」與「自然」兩大範疇,對比於當代重視「知識」與「數據」的時代,「理欲」問題實更接近人存在的真實基礎,亦屬當代哲學急需面對兩者鴻溝如何連結的問題意識。本專號各篇文章的作者雖不一定能提出完整解答,但各篇論文在面對今日的科學與知識論範疇時,其處理的理欲問題在當代確實深具意義;即在高科技產品環繞吾人生活、在抽象數學與方程式影響吾人思考之際,此一與「身體」密不可分的「理欲觀」是一明確座標,有助於哲學思考更能貼近對「人」與存在自體的深刻理解。最後,專號的完成必須感謝專題主編、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與編輯部同仁大力協助,使本期能順利出刊,同時亦在元旦出刊之際,敬祝讀者展卷愉快、能開啟美好、綻放出新年新之氣象。
Archive for 一月 14th, 2020
於 2020 - 一月 - 14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