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哲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我們常說哲學的研究在於追求真理,這一點其實是和人們嚮往的終極幸福其實並不是兩回事。如果人們追求真理歸宿的就是找到那一個至善至美的存在,那麼宗教上的相對主義其實是一種危險。特別是在多宗教並存的國度中,多元與對話成了唯一價值,雖然這不可能是壞事,但宗教的真理性格與常常在包容聲中被犧牲掉了。當然,要談宗教的真理性這一點,其實也不簡單,時常會陷入「唯我獨尊」、「選民、外邦人」、甚或族群的爭議,因為這些言詞、情緒上的糾結,更可能讓原本所要討論的「追求真理」的焦點給模糊掉,而陷入沒有結果的辯論。但吊詭的是,如果不努力地參與辯論,則宗教與宗教間又會變得不相往來,各自面對自己所築的高牆。
但無論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關起溝通的大門永遠會是所有辦法的最後選擇,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應該在理念與實際間努力的保持平衡。當然,這同時是一個不討喜與困難的任務:因為不夠立場鮮明而不討喜;也因為同時得專精於理論與實踐二者而更顯困難。但也正因為其不易性,而更有意義,也更值得去做。特別是在以真理的歸宿自居的宗教與信仰的這個領域。
這就是本期專題的主題:「啟示與實踐:天主教哲學觀點」所要傳達的精神。在此專題中我們選錄了海峽兩岸術有專精的學者,來討論從基督宗教的啟示神學與在時間中實踐的過程所產生的問題。其間通過嚴謹審查的學者與論文包括:遼寧大學哲學系李勇教授(〈臺灣新士林哲學的開放人文主義〉)、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張俊教授(〈論神聖空間的審美意涵〉)、文藻外語大學林耀堂教授(〈台灣天主教高等教育:身分認同與平信徒領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鮑霖助理教授(』Suffering in Judeo-Christian Tradition: Towards a Pragmatic Dialogue”)、大陸中山大學歷史學系蔡翼倫研究員(〈天主與倫理之惡的起源——馬里旦與尼古拉關於「天主允許惡」之爭〉),以及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劉君莉的專題書評。
當然,除了專題外,本期月刊還收錄了內容豐富的一般論著,包括了大陸清華大學肖巍教授(〈當代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新進展〉)、中山大學楊婉儀教授(〈從權力意志與永恆回歸談個體化原則在尼采晚期思想中的意義〉)、天津外國語大學呂純山副研究員(〈再論道德實踐中目的的確立——對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大陸汕頭大學文學院孫金峰講師(〈羅爾斯全球正義理論研究中的三個主題——合宜社會、人權與經濟正義〉)、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李昊晟(〈公共關切與政治審議——奧克肖特公民聯合思想的審議民主面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候選人童群霖(〈意志與希望——多瑪斯與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差異〉)等等學者所撰寫之卓越論文,以及最後本地的高雄大學陳德興副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華的一般書評。我們很樂意再一次向讀者推薦這些嘔心瀝血之作。
最後,新年尹始,萬象更新,在此也祝福所有志於哲學與文化的學人,都能在身、心、靈上擁有更為美好與豐富的一年。
Archive for 一月, 2019
於 2019 - 一月 - 24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