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從胡塞爾(E. Husseri)提出生活世界(Lebenswelt),重視物在其自身(being in itself),重視不證自明的真實世界(actual world)與主體現象(subjective phenomena)的範疇後,梅洛—龐蒂(M. Merleau-Ponty)受其影響開啟西方世界重視「身體」的意義,構畫出一建基於身體的存有論;此後,吾人之身體成為看待生活,成為統合內外與主客世界的重要座標,諸如身體美學、身體倫理學與身體現象學即成為西方顯學。在此潮流下,中國哲學亦開始重視身體觀,楊儒賓教授的《儒家身體觀》,及其主編的《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即屬此潮流之代表。本期陳德興教授主編的《秦漢之際的身體觀》專號亦在此基礎下,以先秦兩漢文本為研究對象,探討論氣化體系下的身體形構,以及形神、工夫、境界等理論。
專號首篇是蕭宏恩教授的〈作為義利踐形的墨者身體〉,本文從「踐形」與「兼愛」概念出發,引領讀者理解墨家如何以「義以利於天下」的力行工夫,呈現出墨家的身體觀。第二篇是黃玉麟教授的〈一個關於「身體」的討論:「離形而在」——以《莊子.大宗師》為軸〉一文,本文透過莊子的「形」與「離形」兩主軸捕捉《莊子》對於「身體」的理解,並從「形」在存有學、歷程性與變化場域三個面向統整出莊學的身體觀。第三篇是陳瓊霞研究員的〈《管子》「治身即治國」的身體觀——以〈戒〉、〈禁藏〉、〈七法〉、〈權修〉、〈君臣上下〉等為核心〉,本文以「君身如國體的政治社會身體隱喻」原則,闡述人君「治身」實為「治天下」之理,將肉身身體轉化為政治社會的身體,說明《管子》四篇之外篇章的身體觀更趨實用之傾向。第四篇是馬耘教授的〈《淮南子》身體觀辨析——由生死問題及養生工夫切入〉,通過於宇宙萬物之「化」的背景下,一方面說明其天與人之聯繫,試圖讓生命之一切活動呈現為「化」之本然與真實;另一方面則釐清「身體」與「養生」概念於《淮南子》文本中的意義。第五篇是陳德興教授的〈「精氣」概念在《黃帝內經》形神結構中的理論意義〉,本文以《黃帝內經》中的「精氣」概念為主軸,兼及《管子》.〈內業〉與《老子》談「精」概念,探論其精氣思想的理論意義。專題書評方面,由王涵青研究員對王雪卿先生所著之《靜坐、讀書與身體∕理學工夫論之研究》做了深入評述,對該書精神有周全的掌握。
一般論著部分,本期收錄了四篇論文、一篇青年哲學與一篇書評,第一篇是劉元青先生的〈方以智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與會通——以「質測即藏通幾」為中心〉,本文探討方以智的「質測頗精,通幾未舉」,視「通幾」與「質測」分立於中西,主張「通幾」之學可以彌補西學「術取捷算」、「塞通為術」的不足,而質測之學則可醫治理學家的遺物之病,主張中西文化可相資為用。第二篇是章林先生的〈在自然主義和目的論之間:程朱理學生機主義宇宙觀的特質〉,本文以傳統中國思想中的「有機主義」特質為分析對象,釐清其中漢儒、宋明儒與道家的有機觀之細部差異。第三篇是黃錦文先生的〈以卡爾.拉內的超驗基督論論證「人人皆可以為基督」〉,本文以人受召以基督的自我超越為典範,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藉此參與天主的生命,在基督內不斷超越自己,回歸天主聖父,論證「人人皆可以為基督」命題成立的基礎。第四篇是顧柔燕先生的〈作為聖愛的愛若思(eros):以十字若望的《靈歌》為例〉,本文探討基督宗教中關於「愛」的神學論述中,有關agape和eros兩個主要概念,視兩者的意涵並非對立,而更有兩者交融的現象。青年哲學則是肖音先生的〈論西班牙道明會士在華語世界早期傳教策略之轉變——以《辯正教真傳實錄》和《格物窮理便覽》文本比較為例〉,本文比較了西班牙道明會傳教士明末清初在菲律賓馬尼拉出版的兩個早期傳教文本《辯正教真傳實錄》(高呣羨 [Juan Cobo], 1593)和《格物窮理便覽》(Thomas Mayor, 1607)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末篇是苟東鋒先生所撰〈曹峰,《中國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之書評,對曹峰先生的大作有詳實與周全的評論。
本期的出刊非常感謝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惠賜鴻文,以及審查人提供寶貴之修改意見,使各篇文章內容能更臻完善。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辛勞,使本期月刊能準時付梓,在此誠摯感謝諸位的奉獻。
Archive for 七月, 2018
於 2018 - 七月 - 9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