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本期共有9篇論文與4篇書評,包括專題論文7篇與專題書評2篇,一般論著論文1篇、青年哲學論文1篇及一般書評2篇。
專題論文部分有劉小楓教授的〈青年尼采論「殘酷」的真理〉、林志猛教授的〈尼采的蘇格拉底問題〉、楊婉儀教授的〈惡、超越與神聖性:從萊維納斯的觀點談起〉、周岫琴教授的“The Modern ‘Desert’ and the Self: Rethinking the Worldly and the Religious through Arendt and Kierkegaard”、陸敬忠教授的〈黑格爾辯證法生成之思想脈絡史概觀:從系統性基元原理至體系性哲思〉、劉俊法教授的〈萊布尼茲哲學中的視角轉換〉以及黃品堯教授的〈喜感現象作為創造性適應:在柏格森哲學與相關經驗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之個案研究〉。而專題書評分別為:羅峰教授評勞倫斯.朗佩特(Laurence Lampert)《尼采的教誨——《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解釋一種》(婁林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胡鎵教授評保羅.彼肖普(Paul Bishop)編《尼采與古代——尼采對古典傳統的反應和回答》(田立年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在一般論著論文部分,有Woojin JUNG(鄭宇鎭)與Dengfu XIAO(蕭登福)合著“Practice and Body of the Scripture of Yellow Court”一文,青年哲學論文為范寧的〈范因瓦根論惡的問題〉。最後,2篇書評為陳德興評王中江著的《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及楊順利教授評慈繼偉所著之《改革時代的道德中國》(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Archive for 三月 9th, 2018
於 2018 - 三月 - 9
文章類別: 編後語